科技创新看珞珈
珞珈山,既是百年学府的智慧高地,亦是硬核创新的策源之地。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积极响应武昌区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支点建设”的号召,珞珈山街道党工委充分挖掘辖区内丰富的科创资源,携手大成武昌特别推出《科技创新看珞珈》专栏,持续探寻这片土地上的科创密码。
在这里,您将看见科学家的纸笔如何勾勒国之重器,听见代码与机械的协奏如何回应时代命题。通过本专栏,我们期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珞珈山街道辖区的科技创新成果,吸引更多创新要素汇聚,营造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携手共创更加辉煌的科技未来。
Q:从32家到87家企业,一座园区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难题?
A:在武汉武昌珞珈山麓,一座以“斗转”命名的科技园区悄然完成了一场产业变革。作为华中地区首个“北斗+”应用专业园区,斗转科技园自2018年7月1日开园以来,已从最初的32家企业发展到如今聚集87家北斗产业链企业的产业高地。这个紧邻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武汉分院的科技园区,正在书写北斗产业“从技术孤岛到产业共生”的突围故事。
紧邻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武汉分院的地理优势,使斗转科技园天生具备“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园区充分利用这一区位特点,在开园之日就迎来 “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湖北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两大平台的落户。
这一布局绝非偶然。园区负责人邱锦曾明确指出,选择北斗产业方向,正是看中其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成果的地位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斗转科技园与武汉大学的合作超越了简单的空间毗邻。园区企业与武大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武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举办的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成果转化珞珈论坛等活动,搭建起人才与企业、项目交流的桥梁。
科技创新看珞珈:探访斗转科技园,解密产学研融合“珞珈路径”
园区内,一场场实验室与生产线的“联姻”不断上演。2021年,园区企业鸣飞伟业与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团队合作的“跨安全等级传输的融合应急通信技术”项目成功签约,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在园区培育下,该企业获评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推动了北斗产业在应急通信领域的应用拓展。
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实验室成果与市场化产品间的“死亡之谷”。
“从规划蓝图到园区落地,我们最早遇到的瓶颈是标准化中试平台的缺失。”邱锦回忆道。
这一瓶颈直接导致许多技术成果无法跨越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鸿沟。为解决这一核心难题,斗转科技园联合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单位,共同组建了北斗创新应用和通导遥一体化中试平台。这一平台成为园区破解技术转化难题的关键钥匙。
通过打造北斗创新应用中试平台及跨域通导遥一体化中试基地,园区成功整合高校基础研究成果与企业产业化需求,形成全链条支撑。以园区企业开普勒的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为例,其技术方案中的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正是在中试基地的跨域通导遥一体化环境中完成优化,显著提升了定位精度和系统稳定性。
园区还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一站式质量服务站、知识产权保护站、科技金融工作站、专家科创工作站,通过资源共享、流程衔接、联合活动等方式协同运作,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斗转科技园企业在北斗产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武汉市提出的2025年北斗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的目标,斗转科技园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珞珈山街道党工委指导下,园区推行“526”楼宇党建工作法,通过落实“有阵地、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成效”的六有标准,为产业突围提供制度保障。在这一工作法指导下,园区将重点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潜力的企业,联合专业机构提供全流程上市辅导,同时深化与高校的合作,拓展商业航天团队,共同攻关前沿技术。
今年,武昌区建立空天信息产业链党建联席会议机制,斗转科技园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协同和产业资源整合。
未来三年,斗转科技园的技术孵化将精准发力两大方向:
一方面,聚焦精准定位通导遥融合,绘制产业链图谱,针对薄弱环节强链补链,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打造“武昌北斗”区域品牌。
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北斗+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共建北斗低空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低空经济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场景开发。
从珞珈山麓的实验室到服务全国的应用场景,斗转科技园的故事仍在延续。高校的智慧、企业的活力、政策的温度在这里交织成网,正托举中国北斗产业飞向更高远的星空。而武汉,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正朝着2025年北斗产业规模达千亿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