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难上加难的“高考”考场——武昌贡院揭秘

2023-10-20 10:27   大成武昌  

中秋节刚过,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就度过了它103岁的生日……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它建校之前17年——1903年的中秋节,伫立于此的武昌贡院举行了它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考试,9000余名秀才在此同场挥毫……

那么,武昌贡院到底长什么样?万人同考怎么考?乡试“中举”的比率究竟有多高?这里有过什么样的乡试故事呢…… 让我们掀开历史的面纱,去看看武昌贡院的秘密吧!

科举考试始于隋大业元年(605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共历1300年。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科举考试已确立府县级“童试”、省级“乡试”、国家级“会试”、皇帝“殿试”的四级考试制度,通过下一级别考试后才能参加上一级别的考试,通过考试,儒生依次获得“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身份。乡试三年考一次(遇皇帝新登基或大寿等,会加考一次),一次考三场,具体为农历八月初九考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若遇洪涝、战争等特殊情况无法举行考试,须由行省总督或巡抚向朝廷报批方能延期。因实际录取率最低(清代乡试中举率长期低于1%),乡试是科举四级考试中竞争最激烈、最残酷的地方选拔考试。

“贡院”最初作为科举考试的场所,出现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下设于中央负责贡举考试的礼部,南宋时才在州郡普遍兴建。元时开始,以行省为单位举行地方选拔考试“乡试”,行省级大贡院登上历史舞台。随着科举考试程式不断规范,考生增多,考务日益繁重,为保密需要和方便评阅卷,贡院逐步演变为集出题、印卷、考试、试卷加密、评阅卷等为一体的乡试全套考务活动场所。

武昌贡院始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为湖广行省乡试贡院,是当时全国14个行省级贡院之一,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历280年,为湖北湖南学子乡试的唯一考场。雍正二年(1724年)湖北湖南分闱乡试,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科举被废共180年,为湖北学子的乡试考场。武昌贡院在其存续的460年中,因火灾、战争、考生增多等原因不断重建、扩建,前后共进行过大小13余次营建。

明初考生人数少,武昌贡院始建时因陋就简,考生号舍都是木板房,列于凤凰山山坡上,考官办公场所则建在山脚下,曾因此被人讥为“高下失伦”。明成化四年(1468年)改扩建,对考棚号舍与考务办公用房进行了调整,此后号舍在贡院南边,考官办公区则在贡院北边的山坡上。明万历元年(1573年),贡院改为砖石修建,上覆瓦。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考生已达万余人,原有号舍却不及7000间,不得已征用了它西边一墙之隔的江夏县学部分基地,拓建号舍5000余间,之后号舍数量仍然紧张。1723年南北分闱后,武昌贡院考生数骤降至6000人以下,直至清同治年间再度破万,光绪十七年(1891年)应考人数达12400余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武昌贡院号舍扩至12200间,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二十年(1894)共添建800间,号舍总数达到其顶峰13000余间,此时武昌贡院规模最大。

那么,清末武昌贡院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可参照1909年昙华林街区图来看看。1909年为清宣统元年,距科举被废才4年,武昌贡院内考务办公用房及考试用房已部分用作新式学校,但其围墙未拆,整个外部轮廓变化甚微。如图所示,武昌贡院赫然为武昌城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群,其围墙四至非常清晰:北依凤凰山,东至武胜门正街(今得胜桥),西接县儒学(今解放路与其西侧狭长地带),南接东、西卷棚街(今火炬路),东、西卷棚街之间有一小块向南凸出的不规则长方形区域,并有出口连接贡院前街(今楚材街)。将图放大仔细看,贡院南侧“商农业学堂”东南角有一处向北微凸的“八”字形,通过南边左右对称的两楹房屋中间通道对着贡院前街。此“八”字处就是贡院龙门(正门),与今天正对楚材街的“省实验”大门在同一位置。

▲贡院大门(头门)

▲贡院龙门(正门)

清廷规定,考生在进入贡院龙门(正门)之前,必须经过点名认人和搜身检查两关。点名一般在头门(大门)进行,搜身检查在贡院龙门之外与头门之间的区域进行。因此,贡院南边连接贡院前街的不规则长方形区域,应该就是考生进入武昌贡院龙门之前的应点受检区,为贡院附属的专用场地。另据史料记载,道光五年(1825年),因贡院点名处狭隘,官府特购买民房拆卸后进行了拓展。后来贡院大部分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并于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当年曾国藩还为完成重建的贡院题写了不少匾额,其中“惟楚有材”几个大字就在立于贡院大门前的贡院前街、1948年还留有影像的四柱三门牌楼上。也就是说,贡院头门(大门)及龙门方位没变,龙门外的点名受检区作为贡院不可或缺的标配也还在。因此,武昌贡院南部边界就应该是东、西卷棚街以及南凸区域。

由1909年昙华林街区图可知,清末武昌贡院正好将今“省实验”完全覆盖,面积比它更大一些。解放路以东火炬路长295米,学校大门口那块南凸长方形,东西宽度约为此段火炬路的四分之一,约75米。另据“省实验”校史介绍,“惟楚有材”木制牌楼立于楚材街199号门前,距校门仅百步之遥。百步约为七八十米。因此,龙门前南凸区域面积约为七八亩,包含了今天金厦银座大部分、楚材街北段、常平仓西侧部分民房。据悉,2022年“省实验”校园面积100亩,学校以东、得胜桥以西狭长地带尚有5亩左右社区服务用地及空地,加上学校西侧区人力资源局所用地,清末武昌贡院占地面积约为110余亩。

那么,这百余亩贡院如何承载一次三场的万人同考呢?且看后续揭秘。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欢迎读者交流探讨

????本文作者邮箱:377944252@qq.com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