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从“一条线”到“一股绳”
大家事、大家议
大家干、大家管
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
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武昌社区治理新格局
近期大成武昌推出《幸福武昌 共同缔造》系列专题,聚焦全区一线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各社区共同缔造成果,进一步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氛围,助力武昌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武昌区水果湖街道张家湾社区地处美丽的东湖之滨,社区占地0.35平方公里,居民楼89栋,住户3613户,常住人口10592人,共驻共建单位12家。近年来,社区抓住老旧小区改造契机,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满足居民需求为总体目标,广泛发动社区内的共建单位、下沉工作队、下沉党员、居民骨干等多方力量,以“五共”为工作路径,着力解决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大事小事,推动共治力量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共同缔造完整社区。
张家湾社区党委坚持群众“站C位”,着力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构建“社区党委牵头抓总、下沉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在社区党委领导下,组建社区“大党委”议事协调机构,积极调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网格员、楼栋长等多方面力量,合力共谋破解社区治理难题。为充分发挥党员力量,社区建立以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6支网格服务团队,建立“1+6+5+N”社区网格管理模式,将所有党员、居民骨干分组编入网格,推选下沉党员骨干代表担任网格楼栋长、邻里长,做好群众活动宣传,参与邻里纠纷调解、引导邻里互助,实现党员带头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凝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成立“白衣天使”志愿服务队、“省妇女发展中心”志愿服务队等各类特色社会组织,努力为辖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
决策共谋,美好家园我作主
▲游憩广场
2023年,张家湾社区着力推进完整社区试点建设,聚焦居民诉求,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不断优化社区整体环境。张家湾小区原来1700平方米的老广场,提档升级为现在的游憩广场,供居民健身、休闲。游憩广场分为休闲区、运动区、儿童活动区三大功能区域,休闲区内可以开展大型演出和公益便民服务;运动区增设蓝色的球桌,供乒乓球爱好者免费使用;儿童活动区专门加装了适合一岁半以上小朋友游玩的滑滑梯、跷跷板和摇摇马等设施,深受居民喜爱。
张家湾社区党委书记高桂萍介绍,为了维护运动区的正常秩序及安全,社区发动居民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张家湾社区乒乓球场使用公约》,通过入户调查、问需于民,征询运动区附近楼栋居民的意见,球场每天早上7点至晚上8点免费开放,并推选出球友志愿者自觉维护球场秩序。球友们运动结束后主动共同打扫场内卫生,执行“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
“在‘五共’工作路径的指引下,社区鼓励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形成了‘大家来参与,办法大家想,众人来商量,大伙一起干’的共识,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高桂萍说。
发展共建,助老食堂飨幸福
▲幸福食堂
位于社区内的省直机关第四食堂成立于1983年6月,这所社区食堂用40年的“幸福味道”,换来了居民的交口称赞和深深依赖。
2022年初,食堂进行升级改造。为充分征集居民的意愿,社区联合湖北省行政事务管理局及相关单位部门召开专题议事协商会,搜集居民意见和建议,择优选定设计、建设方案,居民们对改造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实现了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
2022年7月18日,改造完工的食堂正式对外营业,同时纳入了武昌区老人幸福食堂系统。
据了解,改造后的食堂,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1770平方米,可容纳450人左右同时就餐,其中设有爱老专座94个。
建设共管,老旧小区换新颜
▲加装电梯协调会
张家湾小区建成已有四十多年,住户中老年人居多。如何为老居民楼加装“幸福梯”成为了居民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装电梯会影响通风”“会遮住我家的采光”“电梯有噪音扰民”……在加装电梯的工作中,也有不少低楼层住户提出了反对的声音。聚焦居民关心的问题,社区积极探索“装不装电梯大家定、装什么电梯大家选、电梯装好后大家管”的工作法,党员代表和楼栋长与社区一起多次召集楼栋居民召开座谈会,现场听取居民意见,并邀请专业人员现场讲解加梯政策和电梯安全问题。为了让居民能有直观体验,还邀请居民进行乘坐体验,让大家从“要我装”变成“我想装”。
▲老居民楼加装幸福梯
楼栋居民意见达成一致后,社区律师参与指导居民签订合同,避免踩坑,消除居民的顾虑。
截至今年8月,张家湾社区已完成加装电梯18部,还有7部电梯正在建设中。
效果共评,提升创建满意度
社区坚持把居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三评”推动工作改进,对所进行的项目建设采取全方位评价和全过程监督,真正让群众满意。
事前预评,遵循“服务谁,谁评价”原则,请社区党员和群众代表在方案实施前,对各个项目进行讨论、修改和完善。事中督评,将项目方案、进度、活动内容在公示栏公示,加强进度管理,让项目在居民监督下进行。事后测评,组织居民召开项目测评会,并根据项目效果进行评价,提升居民满意度。
▲口袋小公园—事前测评、事中督评、事后测评
张家湾社区东二片区原有400平方米荒废空地,为完善空间规划,社区党委多次组织居民召开“家长里短议事会”,倾听群众声音,商讨建设方案,一起预评项目建设效果。经过协商讨论,居民们一致提出的意见是将荒废空地重新设计规划,并增加景观造型和配套健身休闲器材,打造集居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口袋小公园”。
于是,社区党委牵头,群众代表参与,将“口袋小公园”项目方案及进度及时在社区宣传栏公示,加强进度管理,让项目在居民监督下进行。今年,该项目完工后,社区又第一时间组织居民代表现场参观,让居民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价。居民们纷纷称赞道:“小公园营造了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幸福感大大提升。”
成果共享,群众满意聚民心
▲闲不住的亭子
近日,张家湾小区南门公交站旁的“闲不住”的亭子正式投入使用。上午9点至11点半,由居民志愿者值守,为居民提供免费白开水、免费雨伞、常用小工具、针线包、挂烫机等物品。下午4点至晚上7点,有社区能人、残疾手工艺人为居民提供低偿便民服务,包括缝纫、理发、修伞、修鞋等。
“闲不住”的亭子是由此前闲置的核酸检测亭升级而来。前期,社区通过向居民征集便民亭“金点子”,“闲不住的亭子”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并结合广告机资源进行整理宣传。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在亭子中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实行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兑换制度,激活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力量,动员社区能人、下沉党员、共建单位、周边商户、社工等广泛参与,并对亭子内的便民服务项目进行按期排班制,让亭子“闲不住”,切实满足居民日常所需。
为让居民共享治理成果,“闲不住”的亭子除提供普适性的便民服务以外,还将继续拓展服务内容,引入公益咨询(法律、心理)、生活实用信息共享等资源,打造成长效服务平台,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实践中,张家湾社区充分运用“五共”工作路径,整合资源力量,搭建平台统筹辖区资源,整合多方力量共同谋发展;激发自治意识,引导居民建立自治公约,建立有效共管平台,培育居民主人翁意识;扩大群众参与,通过开展最美院落、五星级文明户等评优评先,有效激发居民自主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
社区书记高桂萍表示,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深化运用共同缔造理念,优化基层治理单元,不断增强社区组织动员服务群众能力,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不断完善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活动圈和12分钟文体圈,使共同缔造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广大居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