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粮道:老巷深处的光彩陆离

2022-11-17 08:37   大成武昌  

「作为“老武昌”的代名词,粮道街境内遍布老巷。粮道的秋短却美,漫步于这些窄街小巷,听秋风萧瑟,闻丹桂飘香,一路秋韵无限。

步入老巷深处,下一个路口转角时,如若撞见有别于斑驳老墙的一片光彩夺目,请您不要担心误入了“歧途”,反而要庆幸发现了潜藏于深巷的“宝藏”——涂鸦文化艺术墙。」

▲ 创作团队自画像

2022年,粮道街道邀请筑梦文创团队在有着1800年历史的武昌古城举行涂鸦艺术活动,在昙华林与粮道街的连接地——云架桥、鼓架坡和涵三宫等近千余米长的墙面上,分别以“古城文化”“青年文化”“红色文化”三个主题进行创作。

用耀眼的色块和线条碰撞出梦幻风景,用新生代的语言延续武汉特色文化和历史,以青年涂鸦艺术改造古城墙的形式,赓续红色文化,展现古城文脉。

云架桥段围墙着重体现“古城文化”,涵盖了众多具有武昌古城历史的代表性典故、文化等,例如“藏诗坞”、蚌壳精舞、采莲船、胭脂山的传说等。

行至此处,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严庄重的石狮子,在祥云环绕之下,“云架桥”三字映现其中,驻足于此,犹如踏上凌霄,顿觉豁然开朗。

相传,云架桥在清代曾是运粮古道,古道旁一条弯曲的小溪上坐落着一座桥,在春夏之晨,常云雾缭绕,桥似云架,清风为梯,让人神往,故名“云架桥”。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各种造型的石狮子随处可见,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代,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

“这个石狮子,既代表此处是涂鸦文化墙的开端,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创作者表示,在创作的过程中和邻里街坊有许多交集,创作这个石狮子寓意守护街坊安宁的生活。

▲ 藏诗坞

位于胭脂山的“藏诗坞”是一个文人聚会、诗酒唱和的雅集之所,清嘉庆二十四年状元、翰林院编修陈沆有10余首诗作专门写及武昌胭脂山(燕支山)和山上的“藏诗坞”。

常在“藏诗坞”聚集的文人墨客,都是当时武昌城的官宦名士,他们以诗会友,以文传情,为胭脂山留下了一段文人雅集的佳话,“潜山隐市”正是形容这些诗人。

▲ 面窝“SONG”

▲ 热干面

往后的涂鸦墙,描绘了一个人正端着热干面大快朵颐。每日清晨,上学的学生,上班的人群,赶着去“过早”的神态,和昂扬向上的朝气,都感染着涂鸦团队。

“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里居民的生活,融合进了涂鸦创作中。”创作者们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手法、年轻的表达,来呈现千年古城的市井烟火,也记录千年古城的历久弥新。


涵三宫路段围墙主题为“红色文化”。相传此地曾有一道观,供奉着三尊天神,创作者将三位尊神设计成“天、地、水”的元素。

其中上天探月、下地搬山、遇水筑坝,体现出“人定胜天”的神奇,是对伟大劳动人民的讴歌。

▲ 愚公移山、武汉中学的旧址

▲ “朴、诚、勇、毅”四字校训

往后延伸是武汉中学的旧址图像,一幅“新青年”杂志封面激励着青年才俊“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武汉中学“朴、诚、勇、毅”四字校训,董必武先生的彩色画像等呈现出的红色文化,重温了革命先烈以粮道街为中心,创办学堂传播革命的峥嵘岁月。

▲ 附近居住的小朋友正在记录壁画

“此前就邀请社区居民、学校教师、文创商户等进行交流,充分挖掘辖区文化历史,协商确定涂鸦主题和内容,运用涂鸦文化重建古街古巷的文化新地标,让人们在游玩打卡的同时也能了解古城历史,共同传承粮道文脉。”

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粮道街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悠久,但老街老巷文化传播窗口较少,历史文化氛围营造不够。

街道运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邀请社会各界集思广益,修葺美化周边围墙,用时间齿轮对应红色故事的发展,集中展示涵三宫神话故事起源、近代红色文化历程、百年学府武汉中学创办历史等,形成古韵粮道、文脉粮道新亮点。

▲ 荷花仙子 采蓬船

▲ 仙鹤报恩

潜藏在古巷深处的“涂鸦宝藏”不言不语

它以年轻的姿态记录着

古城不甘遗忘的过往

同时也见证着老巷

无限可能的新生

趁秋天尚在场

快来粮道亲眼见证

古城新生的悄然生长吧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