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十八日,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大多城市上空。我们低头,静立,缅怀,完成一整套庄严的仪式。然而当时光流转,亲历者渐渐远去,教科书上的文字变得抽象,我们该如何真正理解那段历史?918究竟意味着什么?除去教科书上的数字、战役名称和宏大叙述,历史的真实质感,其实藏在那些被岁月模糊的个体面容里。
历史的复杂性,往往远非黑白分明的叙事所能概括。在巨浪拍案的时代,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多种力量交织的结果——有小心翼翼的周旋,有暗地里的较劲,也有沉默中的不屈服,还有不动声色的抵抗。那些看似微小的坚持,在那个至暗时刻,如同散落在黑夜里的星光,照亮了一个民族不灭的精神。
而今,当年的亲历者大多已经离去,活生生的记忆正在逐渐褪色。我们年复一年的纪念,是否还能连接那些真实的个体苦难?当警报成为一种仪式,当默哀变成规定动作,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陷入了“记忆的疲劳”?那些黑土地上的弹痕,家族相册里中断的族谱,甚至我们今日对家国安全的本能关注,都是历史留下的、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痕。
该如何让历史不失可感的温度?或许,我们不只是聆听警报,更要寻找一个具体的故事;不只是默哀一分钟,更要尝试理解那个时代一个普通人的完整一天。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我们记录的方式变了,但对历史的敬畏不应褪色。每一段视频、每一条微博,每一篇贴文,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历史见证。今天我们如何记录生活,决定了后人如何理解我们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对历史的责任,不仅是回顾,更是要谨慎而真实地记录当下。
九一八的记忆,不应仅存于每年的警报声中,而应融入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与珍惜。当我们品尝东北的秋菜,是否想到那片黑土地曾经饱经风霜?当我们与家人围坐团聚,是否记得有多少这样的团圆曾被无情打断?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更在于从过往中汲取力量,更在于从苦难中提炼出清醒,更好地把握当下,创造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历史不在宏大的叙述中,而在千万普通人的生命经历里,在于我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历史的诚实面对,对个体命运的真切关怀。那些细微处的坚韧,那些日常中的勇气,那些看似平凡却不可摧毁的坚守——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模样,也是我们民族最深厚的生命力。
让纪念不再只是年复一年的仪式,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心灵桥梁。每一段个人记忆,都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当我们拾起碎片,将这些细微的光点汇聚起来,就能照亮通往过去的道路,也足以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中共武昌区委社会工作部 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