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电影《731》发布最新海报,宣布将于9月18日“全球上映”。影片聚焦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在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以百姓为对象进行人体实验的黑暗历史,本是一部还原历史真相的主流叙事作品,上映之路却布满荆棘。
此前,日本外务省曾向我国递交外交照会,要求将“731”这一直指罪行本质的片名改为模糊历史的“旧日军防疫部队”,网络上亦有声音,以“太过血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由对影片提出质疑。在重重阻碍下,原定于7月31日上映的电影《731》被迫撤档。如今,影片选择在“九一八”这个承载着民族伤痛的特殊日子定档并全球公映,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发文宣传,不仅是对别有用心言论的有力回击,更体现了我们守卫历史真相的坚定立场。
《731》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用近乎残酷的真实,撕开731部队“防疫部队”的虚伪面具,让我们始终警醒“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为还原真相,影片主创耗时数年筹备,走访731遗址、伯力审判旧址等历史现场,查阅3000份受害者证词,甚至直接使用东京审判中作为物证的原物还原活体解剖场景。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不仅是文艺创作者应有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更是作为曾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应有的历史清醒。“遗忘等于背叛”,若连这些铁证如山的罪行都能被模糊、被淡化,不仅是对惨无人道的实验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公然践踏。
更深层来看,围绕影片《731》上映的争议,本质上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宣战。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早已褪去直白否认的外衣,而换上了更隐蔽的伪装。有人以“学术研究”为名解构侵略罪行的残酷性,有人借“人性反思”模糊侵略者与受害者的界限,更有甚者公然抹黑民族英雄,用碎片化的“质疑”、看似中立的“解读”,一点点瓦解民族的集体主义信念。当年轻一代对“731”等史实的认知只剩下模糊的“历史事件”,当侵略者的罪行被包装成“时代局限”,历史的悲剧便有了重演的风险。
这种风险,在日本对侵略历史的态度中更显突出。近年来,日本展现出的反思,更多是对战败的不甘,而非对战争罪行的忏悔。对比德国,1970年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的一跪,跪出的是一个国家对历史责任的担当,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对侵略行为的刻意漠视、对侵略历史的“选择性失忆”,不仅让亚洲受害国难以释怀,更让自己始终无法真正融入东亚和平秩序。这种态度上的天壤之别,恰恰印证了《731》这类影片的必要性,它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用历史的痛感唤醒理性,让我们明白,对历史的敬畏,才是守护和平的第一道防线。
铭记历史,不是要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要在看清人性之恶后,更坚定地守护文明的底线。电影《731》,也不是要与某个国家为敌,而是要守住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唯有如此,历史的警钟才不会沦为摆设,革命先烈的血泪才不会白流,和平的阳光才能始终普照中华大地。
(作者:武昌区卫健局 沈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