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了,被替代的岗位越来越多了;人工智能越来越厉害了,那些高危行业岗位将减少生命危险了......“毕业即失业”的焦虑还未散去,“AI封神”的新闻又冲上热搜。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00后站在了变革的风口浪尖,未来的就业之路该如何前行,引人深思。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犹如一颗投入时代浪潮的巨石,激起千层浪,也许我们能从其中窥见部分解答思路。
旧岗位“消失”只是序章,新岗位“井喷”才是正文。一方面,重复性高、规律性强的传统岗位,如简单的数据录入员、流水线工人等,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另一方面,新兴人工智能岗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到人工智能产品经理、智能硬件测试员等,这些岗位需求呈指数式增长。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供求比例达1∶10。这一数据,既揭示了行业发展的人才短板,更展现出一片广阔的就业新蓝海。
“被替代”是伪命题,“不会用AI才会被替代”是真命题。人工智能不是岗“收割机”,而是“智能放大镜”,那些重复性劳动在放大镜下消失,倍增的是创造性思维。与其担心被取代,00后更应该做的是让AI成为自己的“外接大脑”。在学校教育中,要主动选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操作。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项目的实战演练,通过搭建简单的模型、处理实际的数据,增强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公开课,紧跟行业前沿动态。此外,积极参加各类人工智能竞赛,与同龄人切磋技艺,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机协同”不是口号,而是未来的生存技能,00后应积极探索创造更智能的工作方式。以矿山开采、深海作业等劳动力紧缺、危险度高岗位为例,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可以大大降低行业风险,为这些传统行业注入新活力。利用智能机器人进行矿山的部分开采工作,人类工作者则专注于操控与监控,运用数据分析与决策技能,保障开采工作安全、高效进行。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既减少了人力在危险环境中的暴露,又提升了工作效率,开创了全新的就业方式。
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就业的重要导向。在居民健康与医疗服务方面,00后可以投身于智能医疗设备研发、健康数据分析等工作,开发能够实时监测健康指标、提前预警疾病风险的智能穿戴设备,或者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医疗机构提供精准的医疗资源配置方案。在文化传播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如利用AI生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绘画作品,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智能家居行业同样潜力巨大,参与智能家电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让家居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人工智能+”不是赛道,而是“新基建”,00后要做“筑路者”,找准自身定位,不做AI的“替代品”,而做新的“合伙人”,让00后在技术的浪潮里注入青春的体温,这一次,我们不仅要上岸,还要造一艘更大的船,带更多人一起远航。
(作者:武汉市武昌区经科局 陶茂军 吴晚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