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3秒写完一篇通讯,宣传干部还有饭碗吗?”类似的调侃近来刷屏。有人忧心忡忡:“机器都会写材料,我会不会被转岗?”亦有人欢呼:“终于不用再熬夜憋词!”宣传干部究竟会不会被AI取代?答案要先从“宣传”二字拆起——“宣”是传播,“传”是达心。AI快的是手,人贵的是心;手可以替代,心难以复制。
AI的“快”与“准”,确实击中宣传干部痛点:讲话稿、简报、标题、金句,甚至短视频脚本,它都能秒级生成。但“快”不等于“对”,“准”不等于“真”。宣传工作的首要关口是政治导向、事实核准,机器不懂“看场合”,也不会“背锅”。最终把关签字、承担责任的,只能是宣传干部。
AI更不懂“情绪管理”。同样一句“项目竣工”,在庆功稿里要欢欣鼓舞,在督查汇报里却要低调务实;同样一张落日照片,发在官方号叫“壮美”,发在自媒体可能叫“末日感”。语境、分寸、节奏,靠的不是算法,而是对体制内外、上下级心理、舆情水温的“手感”。这种“手感”来自常年参加各类会议、跟着领导走访调研、深夜值班盯舆情的历练,AI没有“履历”,只有“语料”。
AI也不会“到现场”。脱贫攻坚期间,宣传干部可以连轴跑十几个村庄采写山乡巨变;疫情期间,“笔杆子”会跟车转运病人,深入隔离点定点医院见证生死时速。这些带着泥土、汗水和泪水的细节,是“脚力”踩出来的,AI再智能,也走不了山路、进不了隔离区。宣传工作的“四力”里,脚力是基础,没有脚力,脑力、笔力都成了无源之水。
那么,AI到底会干什么?它是最称职的“资料员”“校对员”“灵感触发器”。输入关键词,它能瞬间奉上十年前的政策表述、兄弟单位的经验材料、可套用的排比句;它能在0.1秒标出你讲话稿里的错别字、重复率、敏感词;它还能把枯燥数据变成可视化图表、把长文切成15秒短视频脚本。善用AI,宣传干部可以从“打字员”升级为“策划师”“产品经理”,把省下的时间用来蹲点、访谈、打磨创意,去做“人味”更浓的深度内容。
AI不会取代宣传干部,但会让“不会用AI的宣传干部”被同行甩在身后。真正的“笔杆子”,向来不是靠写字快,而是靠思想深、感情真、方向准。把AI当“笔”,把初心当“魂”,我们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机器入世,人心至上——这,就是宣传干部永不褪色的核心竞争力。
(武汉市武昌区融媒体中心项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