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
人民日报
“美丽中国·身边的生态获得感”专栏关注
武昌区大成鲜生市场智慧改造升级
以下为报道原文
↓↓↓
清晨6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大成鲜生市场一开门,第一批前来买菜的市民就陆续赶来。
在大成鲜生市场特价菜专卖区,摊主毛丹鹅将成捆的蔬菜快速拆开,搬进自己的档口,分类、码好、标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我这个摊位,每天能卖100斤左右的菜。”毛丹鹅说,在把蔬菜搬到档口之前,她总会将老的菜叶剔除,还会把菜根上的泥巴洗干净。“菜干净了,顾客拿回去洗切更方便。”毛丹鹅说。
毛丹鹅的做法,也是大成鲜生市场100多个档口摊主的缩影。“摊主们这样做,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大成鲜生市场负责人陈恕生说。
大成鲜生市场良好的环境,除了摊主们的自觉,还离不开三次改造升级。
大成鲜生市场位于武昌区的老城区,有60多年的历史。“早些年,摊主们在马路上摆摊,洗菜的污水、烂的菜叶,全部混在一起,环境一团糟。”在大成鲜生市场附近住了40多年,市民张东明对这里的变化感受深刻。
2005年,大成鲜生市场开始第一轮改造升级,把摊位引进了市场内。
“然而,由于当时的市场空间较为封闭,夏天一到,各种味道混在一起,市民买完菜回家身上都有一股异味。”陈恕生介绍,那会儿除了张东明这样的老街坊,很少有年轻人或者外地人愿意过来逛。
2017年,大成鲜生市场进行了第二轮改造升级,将各类摊位进行分类,划出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功能区。“我们买东西方便多了,要买什么,就直接去对应的功能区。”张东明继续补充,“不过,改造后的市场,环境舒适度变化并不明显,逛完一圈,身上还是有异味。”
2020年,武汉市颁布《武汉市农贸市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实施方案》,要求重点做好农贸市场垃圾分类、雨污分离和通风设施建设等。大成鲜生市场开始了第三轮改造升级。
“我们拆掉了吊顶和老旧油烟管道,新增了新风系统、抽排风系统。”陈恕生说,这回,市场空气清新多了。
除了基础设施改善,大成鲜生市场也变得更“智慧”了。在市场里,智慧屏实时展示着蔬菜、肉类、禽蛋等各类农产品的检测结果。“我们每天抽检一些档口,取样后把样本放到智能检测机器里,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市场检测员江运龙介绍。
不仅如此,智慧屏还会实时滚动显示菜品的当日指导价,方便顾客了解菜价。“现在去菜市场买菜,价格透明,环境清爽。”张东明发现,菜市场里,街坊们慢慢回来了,年轻人也多起来。
据了解,武汉已经对300多个农贸市场完成改造并实施区级验收。“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建设具有超市化运营管理模式、提供邻里服务、展示地方名优产品的菜市场,促进农贸市场与多业态结合。”湖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