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开辟“绿色之路”

2024-01-13 09:55   大成武昌  

长江中游右岸,一座千年古城,洋溢着楚辞的浪漫,浸染着诗仙的缥缈,千年文脉于斯为盛。

倚山拥湖临江,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场。追求卓越,敢为人先,传承着先辈的历史荣光。

初开武汉近现代工业与科技之发韧,筑基武汉大学百年芳华,赓续深厚的科教血脉。

近年来,武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经济发展反哺城市绿色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武昌贡献。

2023年10月8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武昌区介绍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水”“绿”两相宜的工作经验。2023年10月31日,武昌区召开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武昌区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积极建设美丽武汉先行区。

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成长坐标,踩准了绿色生态的发展步伐,武昌正在探索从“生态美”到“品质美”的全面跨越。

点击拍照按钮,定格美好

洪山广场绿树成荫

2023年10月28日,古城武昌迎来史诗级的城建市政工程。地底下,2190米的黄鹤楼隧道正式通车。这是国内最大单管双层城市道路隧道。而隧道头顶的地面上,和平大道南延(中山路—张之洞路)地面段同步通车。

从交通架构来看,这为老城打造了一条通畅的城市主干道。从生态空间来看,道路沿线同步建设了一条长达13千米的林荫绿廊。

不止如此,武昌区严格按照《武汉市滨水临山地区规划管理规定》,对全区8座山体进行保护,构筑起一道山体绿脉屏障,居民们“望得到山,看得见绿”。

在保留并延续了蛇山这条横贯武昌的生态绿轴基础上,这条“穿城穿山绿廊”纵向串起沙湖绿道、武昌生态文化长廊,串起唱着民谣“冬天蜡梅花,夏天石榴花”的汉阳门花园,串起正在建设的“橄榄绿”——樟林绿廊、“天使白”——清兰玉道、“志愿红”——桐荫彩路等“多彩之路”,为武昌老城区同步施行了一个漂亮的“生态塑形手术”,重塑了武昌的生态空间格局。

在保护山体、湖泊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路网、满足人民的畅行意愿,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理念与智慧。近年来,武昌着力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不断完善道路系统,加大垂江路、达湖路、断头路建设力度,新建纬五路、武车中路、兴国路西段等微循环道路98条,打通中南三路、兴国北路、紫阳东路延长线等断头路20条。

路通了,不只是极大缓解了交通拥堵、提升了交通便利,从生态角度,这些道路还为武昌古城打开了一条条城市风道,让老城区多出一个个“气口”。尤其是在夏季,空气更顺畅穿拂城区,有效帮助老城区降低温度,并且有效改善武昌的空气质量。

更重要的是,居民们能够站在街头森林,舒服自在地享受“森呼吸”。

点击拍照按钮,定格美好

美丽沙湖

鸟语花香

在武昌,有一片特殊的广袤“森林”,生长在碧波荡漾的外沙湖中。2020年,外沙湖开启水质修复攻坚战。湖底开始种下一片“水下森林”。

如今,175万平方米的各种水生植物,生长良好。水域的水生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2%提升至60%以上。据统计,全区水域水草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

近年来,武昌区做优水文章,塑造水清岸绿风景线。组织督促余家头水厂、平湖门水厂等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24个码头和砂场全部关停拆除,二级保护区内的10个经营性码头全部搬离或关停。完成所有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江滩岸线复绿28万平方米。

全面加强河湖港渠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共享水质监测信息,共商流域治理对策,推动辖区河湖港渠环境提档升级。巡司河明渠武昌段水质明显改善。

湖泊水质治理的顽疾,是“死水”。无论多好的水质,这些封闭性水域如果流动性变差,水体长期“不动”,很容易变得恶臭。流水不腐,是武昌治水的核心智慧。

管理人员通过“喷泉式曝气机”等水循环设施,增加水体含氧量,避免水底菌种无氧发酵产生恶臭。研发了专利产品,使用柔性围隔,对雨水排口区域进行调控和治理,效果良好。

2023年二、三季度的武汉市水环境质量考核排名中,武昌区位列全市第一。2023年,长江武昌段水质保持Ⅱ类以上。

目前,武昌区6个湖泊均已完成生态治理,水质均稳定在Ш类以上,水质全面达标、全部达到优良水平。紫阳湖、内沙湖、外沙湖、晒湖4个湖泊入选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入选数量和比例均居全市前列。武昌,成为拥有“美丽河湖”最多的城区。

这些“美丽河湖”再次印证了,武昌的水体有了自在的“水呼吸”。

点击拍照按钮,定格美好

武昌中北路成金融“绣带” 

武昌区创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组织制定大气污染防治“一街一策”“一企一策”,压紧压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通过督办约谈、联合执法、日常巡查、问题交办等方式,组织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氮氧化物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面源整治、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五大攻坚战,每周至少开展2次夜间联合执法行动,生态环境部门与城管、建管、交管等部门协同作战,科学调度、精准管控、靶向施策,相关的工作成效和有关经验得到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的充分肯定。

2022年,武昌区全面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改善空气质量各项目标任务,各项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同比下降,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0天,优良天数比例81.2%,同比提高4.9%,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PM10浓度在全市国测点和省测点中处于最低水平,O₃浓度是全市国测点和省测点中唯一下降的站点。2023年,蓝天白云成为常态,设立于城区中心的武昌紫阳国控点,PM10、PM2.5、NO2浓度达到年度目标。

绿色是产业转型的未来。近年来,武昌注重发展“绿”经济,打造“点绿成金”新名片。武昌在全国首创提出建设碳金融集聚区,荣获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打造全国首栋碳金融标杆楼宇,推动建设华中首个碳普惠运营平台,创新开发了一些以碳资产为核心的金融产品。

“碳”索武昌特色新行动,当好国家试点先行者。创新提出并扎实推进碳金融“四大行动”,以“碳共识”筑牢双碳思想基础,以“碳述职”调动双碳资源力量,以“碳招商”集聚双碳头部企业,以“碳创新”激活双碳产业活力,推动武昌从“试点”走向“示范点”,为全国气候投融资贡献武昌方案和武昌智慧。

“碳”究金融支撑新路径,打造绿色金融示范地。积极跟进武汉碳清算所筹建,全力夯实碳市场发展基础支撑,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碳基金、碳托管和碳质押融资等绿色产品,成功落地一批碳金融首创产品。

“碳”寻转型发展新赛道,勇当双碳产业排头兵。聚集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碳普惠应用等五个方向,全力扩大碳产业集群,吸引和集聚了近200家涉碳服务企业落户武昌,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碳交易结算、碳资产管理服务产业链条。

参与组建15亿元武汉碳达峰基金,收集一批双碳重点项目,总投资459.32亿元。

探索碳普惠机制,推出华中地区首个碳普惠平台“武碳江湖”,积极培育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碳普惠,正在成为武汉、武昌区的又一个“碳民生”工程,为广大居民谋取“碳普惠权益”。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武昌区正在把“空气中的碳”做成一项大产业!


下一步,武昌区将锚定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引领区的目标,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全国碳普惠高地的“两区一高地”,建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逐绿前行的美丽武汉中心城区。

武昌生态环境分局将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助力碳金融集聚区建设。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组织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低碳”五大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区生态环境部门希望,以高水平保护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切实把武昌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转化为“绿色价值”,让辖区居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从“生态绿”中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