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弹指间,“双碳”目标提出已满三周年。武昌区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也经历了一周年。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践行者,武昌成为全市中心城区首个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武昌区先后在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武汉金博会、中国碳市场大会、华创会、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等各类大型活动作气候投融资暨碳金融集聚区交流发言,扩大武昌碳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
武昌区注重发展“绿”经济,打造“点绿成金”新名片。抓牢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机遇,全面开展“碳共识”“碳述职”“碳招商”“碳创新”四大行动,碳市场交易、碳产品创新保持良好态势,绿色低碳生活氛围日益浓厚,“三个平台”建设、“四项行动”开展、“五大产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描绘“低碳”经济新蓝图,谱写武昌生态新篇章。
2021年7月,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2022年8月,武昌区成为全国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之一。
,时长04:57
2023年11月,武昌区上线启动武汉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简称“武碳通”),以气候项目识别难、金融产品创新难、气候信息统计难三大问题为导向,建立碳账户、气候项目和企业库、金融产品和服务库三大服务模块,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解决找资金、找项目、找服务、找数据等气候服务需求,为融资主体、金融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帮助融资主体一键触达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碳金融相关产品和服务,辅助金融机构开展基于碳账户的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组织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ESG、碳中和规划、碳资产开发、碳评价、碳认证等第三方对接服务。
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要求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气候投融资领域。武昌区以“武碳通”平台为核心,突破区域界限,立足武昌、服务全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和企业融资,助力金融机构开展辐射全国的气候投融资服务。与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等形成多平台联动合力,数智赋能,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目前,平台意向入驻金融机构13家,入库项目107个,总投资额达670亿元,其中减缓类项目达345亿元,适应类项目达325亿元。
加快组建碳普惠服务平台,围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受众面广、数据基础好的领域,对市民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赋予一定的价值。
武昌区积极推动碳普惠试点,省市区三级联合组建武汉碳普惠管理公司,武汉市出台《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推出“武碳江湖”华中地区首个碳普惠线上平台,建设企业和个人碳账户,推行全民碳普惠,为推进气候投融资凝心聚力,持续深耕。
“武碳江湖”平台依托技术手段和科学算法,将个人日常生活低碳行为轨迹全面量化,市民践行乘坐公交地铁或新能源汽车、租用共享单车、减少一次性用品(塑料袋、纸杯)等低碳行为后获得碳普惠减排量,可用于兑换折扣券、景点门票、免费停车、便民服务、文创产品等,或进行碳中和公益捐赠。
在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武碳江湖”上线以“碳”代捐低碳活动板块,市民可以开通个人碳账户、积攒碳普惠减排量,以捐赠减排量给“长江有鱼”公益项目的方式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守护长江母亲河。
2023年10月3日,“武碳江湖”见证了慎先生和李女士的碳中和婚礼。这对新人通过购买湖北省碳排放权配额(HBEA),以及号召亲朋好友低碳生活并捐赠碳普惠减排量,实现婚礼碳中和。
武昌区积极建设低碳机关、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校区、低碳楼宇、低碳景点等“六大场景”,以点带面,辐射引领。重点推进以楼宇园区为样板打造低碳园区,以公共机构为样板打造低碳机关,以各街道为主体打造低碳社区,以中小学为突破口选样打造低碳校园,推动应用场景标准化建设并逐步复制推广落地。
碳汇大厦作为低碳标杆楼宇先后入选武汉市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全国2022年度十大绿色典型案例、2023最具活力十大商务楼宇。小洪山科学城、水果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入选全市2023首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挂牌成立招商银行全国首家“长江绿色支行”、民生银行碳金融创新实验室、武汉首家碳(服务)便利店。
武昌区构建低碳校园生态。打造付家坡小学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达到3000度,基本能够满足学校的基础照明等常规用电需求。区教育局机关大楼及武汉初级中学等低碳示范场景项目持续推进,综合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都树立了武昌区教育系统智慧、绿色、安全的低碳应用示范场景标杆。
南湖街道持续开展低碳试点单位建设,通过衣、食、住、行等细节入手,积极培养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大胆探索低碳社区建设路径,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减碳。辖区内10万居民积极参与,努力实现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变。南湖街道探索低碳社区应用场景案例,上马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南湖街道办事处大楼节能改造、小哥智慧公寓降碳改造、老年大学节能改造等具体节能降碳改造项目,推动低碳生活。
武昌区联合链接多方合力,成立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开创“首义论碳”品牌,搭建碳交流平台,形成以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为主要阵地的气候投融资宣传交流载体,气候投融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自运营以来,成功承办2023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华创会碳金融专题活动等,累计举办31期“首义论碳”主题沙龙,承接开展《发挥中碳登优势加快构建我市绿色双碳产业体系》等课题研究,揭牌成立武汉“双碳”人才培训基地,成功举办首批碳资产管理专项培训班,有效发挥了双碳智库作用,为碳市场建设提供人才、技术、项目、资本支撑。
不久前,由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度武汉地区“绿色金融先锋银行”评选揭榜,全市共30家“绿色金融先锋银行”、18个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典型案例上榜。武昌辖内8家银行机构入选武汉市首届“绿色金融先锋银行”,数量全市第一,5个实践案例入选武汉市首批“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案例”。
武昌区培养了一支人员力量充足、专业知识过硬、干事创业意识超前的双碳干部队伍,有的放矢地打造碳金融人才集聚交流高地,构建创新活跃的碳金融生态圈,促进气候投融资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为双碳产业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武昌区探索全国碳金融司法领域创新,在碳汇大厦挂牌成立“碳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和“驻碳金融集聚示范园区巡回审判法庭”。这是湖北省法院系统针对涉碳金融纠纷首次设立诉调对接工作室及巡回审判法庭,旨在搭建相关平台,常态化开展诉前调解、普法宣传、巡回审判,为涉碳金融主体提供门诊式、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
武昌区法院发布了与之相配套的《关于为碳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在搭建多元解纷平台、审判机制创新、服务凝聚区域“碳共识”等12个方面推出创新举措。
案例:
2022年10月8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环境监察人员,在武昌湾B4地块工地钻探工程现场检查发现,一家建设工程公司正在使用的一台勘察钻机,没有按照规定安装污染控制装置。生态环境部门随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根据相关的生态损害制度及实施方案,该公司选择了通过武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修复基地,认购价值不低于5000元碳汇林、碳中和林等补植复绿项目实施替代性修复。
武昌区人民检察院全程参与此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工作,并提出生态环境部门在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赔偿义务人履行清除污染和修复生态环境的经济性、合理性及可行性,探索采取通过认购碳汇林、碳中和林等生态修路径,丰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履行方式,实现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等量恢复,切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保障。
武昌区将锚定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引领区的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示范为出发点,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建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逐绿前行的美丽武汉中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