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民政厅印发《关于2023年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十佳创新案例和十佳推广案例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确定武汉市武昌区“做实以小区为单元的城市基层治理”等10个案例为2023年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十佳创新案例,武汉市江岸区台北街道桃源社区“搭建小区议事厅 推动‘有事好商量’”等10个案例为2023年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十佳推广案例,案例主题涉及优化基层治理单元、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推进村级组织减负增效等方面。其中,武昌区“做实以小区为单元的城市基层治理”在2023年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十佳创新案例中位居第一!
▲武昌区“做实以小区为单元的城市基层治理”在2023年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十佳创新案例中位居第一(图为部分内容展示)
武昌区按照“核心是共同、基础在小区、群众为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原则,从群众最需要、关系最密切的事情做起,通过发动群众共同治理和统筹资源合力治理,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享共治”的小区治理体制机制,强化小区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功能,推动共同缔造在小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突出群众参与,实现决策共谋。武昌区健全小事直办、大事商办、难事联办“三事分办”机制,让楼栋的事在楼栋议、小区的事在小区议,各级议事平台主要负责协商本级事务,本级无法解决的,再提交社区研究,实现问题共商、办法共谋。徐家棚街道油料所社区武汉理工大学友谊小区通过“小团队”搭建居民“沟通力”、“优措施”发挥居民“议事力”、“筹资源”整合“智慧力”、“强管理”促进“发展力”,的四步助力法,让居民参与电梯加装全过程,有效破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难题,小区47个单元中,除因房屋结构暂不能加装的6个单元外,其他41个单元均已启动电梯加装工作,已成功加装电梯16台。
突出各显其能,实现发展共建。整合各类资源,汇聚建设合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城乡建设,变“你和我”为“我们”、变“靠政府”为“靠大家”。都市桃源小区虽未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却通过社区工作者、党员群众、下沉单位共同参与解决小区荒地改造,运用筹智筹资筹力的“三筹”模式,清理垃圾和淤泥,建起小花园和池塘,将小区“烦心地”恢复景观、增添新貌,让小区中心变为居民们的“共享乐园”。
突出长效机制,实现建设共管。围绕物业服务管理问题,整合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小区业委会、物业企业、社会与市场物业服务第三方主体、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深化“三方联动”机制。成立区级三方联动指导中心,委托专业化社会组织运营为促进小区开展“三方联动”实践提供专业指导、技术支撑与工作规范。在物业弃管小区试点引入信托制物业管理,将物业管理和服务事项委托给专业物业服务机构,由业主根据合同约定支付物业服务费用,信托制小区物业费缴费率平均达85%。鼓励有条件的小区运用“i小区”平台,全面、客观评价三方联动运行情况,大幅减少发生违法错漏等问题。
突出奖励机制,实现效果共评。以“资金流”为牵引,区民政局设置小区党群服务站“以奖代补”项目,按照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原则,实行竞争性分配,鼓励小区利用闲置场所打造家门口服务阵地。中南路街道百瑞景社区百瑞景三期小区针对公共空间活动较小的问题,积极争取“以奖代补”项目,开展9次共谋会,在三场公益集市中募集居民捐赠建设资金3000余元,电扇、桌椅、书籍等物品300余件,组织一支3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将小区党群服务站建为“下楼即办事”的“便民圈”,“小区每月有活动”的“幸福圈”。
突出服务宗旨,实现成果共享。聚焦小区缺资金、缺资源、缺服务等问题,坚持组织搭台、各方唱戏,广泛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参与小区治理。持续推进区、街、社区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区社创谷综合枢纽平台作用,全覆盖建设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社区社会组织联合,打造14个特色街道社工站,推进142个社区社工室建设,新增400余个备案型社区社会组织。组织“五社联动”服务资源对接会,促成200项服务交流对接。实施专业社工参与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帮助77个家庭纾困。引导建立社区基金,挖掘联动服务需求,推动资金集聚整合。水果湖街道滨湖社区通过实施“五三五”创新工作模式,多次发起公益众筹项目,为志愿者提供造血功能,社区志愿者人数、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显著增加,形成了滨湖社区红五星志愿服务联盟,促进了志愿者服务长效发展。
下一步,武昌区民政局将锐意进取,再接再厉,以小区治理为切入口,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走深走实,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把阵地建到居民家门口、服务暖到群众心里头,让幸福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