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山」位于武昌古城之西,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共同托起武汉长江大桥,“天堑变通途”。山体长约2000米,最高点海拔为85米,如伏蛇绵延,东西横贯武昌古城,把武昌古城分成山前、山后两部分。
蛇山筑城始于三国时期,由此开启了武昌古城近1800年的历史,黄鹤楼、抱冰堂等景点就位于蛇山之上。
「螃蟹岬」,北邻沙湖,南接昙华林,山体东西长1800米,最高点海拔57米。
在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取“东龙西凤”之说,将今天得胜桥东西两侧的山体,分别命名为“黄龙山”和“凤凰山”。后来,周边百姓根据山体的形状,也称这一带为螃蟹岬。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人们逐渐仅将老武昌城城墙外的山体称为螃蟹岬。之后,螃蟹岬这个名字开始泛指武昌古城东北部分的区域。武昌古城垣曾沿此山山脊而筑,故螃蟹岬又有“城山”之名。
「珞珈山」坐落在武昌东郊、东湖之滨,原名罗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头坚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珞珈山山体呈东西走向,主峰高118.5米。珞珈山上,巨岩层现,奇石峭立,植物繁茂,建筑明丽,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就坐落在珞珈山上。
「梅亭山」位于武昌古城东南角,即今起义门左侧山岗,东西长500米,南北宽60-70米,高约30米。清代,梅亭山有大军械库,为武昌首义的首取之地。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就藩武昌后,在梅亭山竖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并建“封建亭”。他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遥望帝京,故又建“楚望台”。从此,梅亭山一带被称为楚望台,是明清两代武昌较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
「洪山」在武昌之东,山体东西走向,绵延1700米,最高点海拔约为115.3米。
山中的佛教丛林宝通禅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6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