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从“一条线”到“一股绳”
大家事、大家议
大家干、大家管
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
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武昌社区治理新格局
近期大成武昌推出《幸福武昌 共同缔造》系列专题,聚焦全区一线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各社区共同缔造成果,进一步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氛围,助力武昌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杨园街道粤汉里社区位于武昌江畔,因百年前詹天佑在此主持修建粤汉铁路而得名,辖区面积0.46平方公里,居民以铁路下岗职工和退休工人为主,属混合型老旧社区。随着时代变迁,公共基础设施老旧、原居民与外来人口杂居摩擦、征收建设矛盾等问题不断凸显。为做好社区治理工作,粤汉里社区充分运用“共同缔造”服务理念,从凝聚精神力量入手,在铁路文化的“去”与“留”、居民生活的“便”与“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组织居民共同缔造“家·粤汉里”文化,一起乘上粤汉里这趟“幸福列车”。
城市需要更新,文化也需留存。粤汉里社区居民大多有着铁路情结,今年,社区以此为纽带,组织居民开展“小物件大情怀”老物件征集活动,以此寻找属于粤汉里的独家记忆。征集过程中,居民踊跃报名,共同邂逅“旧时光”的年代之美。活动中征集到了原火车司机的驾驶证、饭盒、粮票、时钟,还有60年前越南政府颁发给中国铁路专家的荣誉证书等。
“这些老物件,有的也许不起眼、有的已经破损,但是它们珍藏的是一个年代,记录的是粤汉里居民的美好时光。”粤汉里社区书记周会荣表示,居民用自己的老物件,重现记忆中的杨园,进一步增加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老物件征集活动这一契机下,社区居民越发踊跃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今年6月,以铁路文化为根,社区达人参与设计了社区LOGO,并总结出切合社区实际的“团结就是力量、安全就是生命、社区就是家园”三句话,形成独有的“家·粤汉里”文化,让铁路文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迸发了新的活力。
城市的文明,不仅体现在“面子”,更存在于“里子”,植根于文化。在粤汉里社区,有一个废弃的门球场,它曾是辖区铁路退休人员的活动场地。
今年,社区以铁路文化为抓手,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做好筹智、筹资、筹力,顺利将废弃门球场改建成社区新地标“家·粤汉铁路记忆文化广场”。
改造初期,社区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居民代表全票通过“改造门球场”事项。此后多次与居民群众、下沉单位、共建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协商,综合各方意见,最终采纳了居民保留铁路元素、多些绿化、有小朋友活动空间等建议,以镂空红砖做围挡,将老武九北环线拆下来的站牌、铁轨融入广场建设,用“低成本、低风险、广受益”的原则建设“家·粤汉铁路记忆文化广场”。
方案有了,但改造资金哪里来?大家一致决定,还是共同缔造!居民群众自发募捐,下沉单位省监狱管理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予以部分资金支持,剩余部分则由武汉城市铁路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兜底,妥善解决了建设资金筹措的难题。
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少热心居民还自发担任起了工程质量监督员、进展情况反馈员、施工矛盾调解员。今年六月“家·粤汉铁路记忆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正式完工。
社区闲置空地华丽变身为活动空间,惠及了周边905户1600余位居民,也让“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成为了居民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七名退休阿姨自发排班,每天一位阿姨义务管理广场日常秩序,维护公共设施干净整洁,居民都开心地称她们为“七仙女”。
一些居民也拿出闲置座椅,一些居民提供茶水,无偿供大家使用,铁路记忆文化广场也成了街坊们的口袋公园、文化舞台、幸福广场。
尝到了共同缔造的“甜头”,社区将眼光看向了辖区企业和学校。社区联合铁四院组织“火车头·启梦”青年志愿科普服务队,走进铁四院学校新文明实践点开展科普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高质量发展梦想的种子。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工作忙、参与教育时间少的问题,社区专门引进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的“蛋蛋志愿服务队”等青年志愿团队,以及“蒲公英悦读小镇”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长期开展周末阅读、暑期托管等便民项目,为每一个孩子点亮阅读之灯,助力辖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和精神成长。
“这个周末托管班活动很丰富,把孩子托在这,我在外面‘跑’心里也放心多了。”家住粤汉里社区的快递员陈先生说。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深入探索服务群众的新思路、务实创新的新举措,文明实践新风正在粤汉里社区徐徐吹拂,浸润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