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维诺提出了两种描述城市的方法:细数一座城市的塔楼、运河、城市分区、每个分区里有什么……或者,也可以这样说: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有一天早晨来到这里,街上有许多人匆匆走向市场,妇女都有好看的牙齿并且坦率望进你的眼睛,三个兵士在高台上吹响小号,轮子在周围转动,彩旗在风里飘扬。”
比起科普读物般列举城市样貌,我更愿意像卡尔维诺一样,幽灵般混迹在本地人群中观察,并由此收获一种「隐匿的快感」。
我想,如果要观察武昌老城区的生活原貌,黄鹤楼脚下的大成路不失为一个黄金样本。
从天蒙蒙亮至深夜凌晨,这条与长江垂直的千米老街上,基本不会听见武汉话以外的任何语言,附近居民穿行于鳞次栉比的各式小店之间,一切都是热腾腾的、畅快的、悠哉的。
事实上,你几乎很难在武昌找到一条像大成路一样的老街,几十年如一日,一面因为美食和烟火气声名远扬,一面又完好地保留着原滋原味的市井生活。同时,还如此低调深藏不露。
我好奇的是,网红经济当头的今天,新与旧一次次在这里交汇碰撞,它是如何始终在自成一套的秩序里运转,几乎成为武昌老城区最后一片「净土」?
“克大成路过早”是这一带永远的主旋律。
探访了一圈,几家元老级过早店的店主不约而同地告诉我,过早一条街一直都没怎么变过。
三不时有些商户来来去去,但大体上卖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几样,客人也都是附近的老街坊,时常没张口就知道对方点什么。不论男女老少,穿个拖鞋端碗粉,头也不抬边走边嗦。
的确,时代变迁在这些老店留下的唯一痕迹,大概就是放现金的搪瓷碗旁边,多了张收银二维码吧。
78年就在大成路开业的小秋水饺,应该可以算作这条街过早界的「四大金刚」之首了。
工作日上午10点,过了早高峰,店里仍人头攒动。
付款后凭红色塑料小票拿餐,一字排开的蓝边大口土瓷碗,皮薄肉厚原汤中有猪油味的水饺。同时旁边的窗口,正在不断手工赶制水饺。
四十几年来,在小秋家三代人的接力劳作之下,小秋水饺如今仍是70年代武汉人小时候的味道。
咬下第一口,味觉便带我瞬间穿越回童年,哪怕已经过了早且平时不怎么爱吃水饺,我也一口气吃下了一整碗。
大成路过早界的另一块金字招牌,是不远处的丽华早点。
它就像是每个武汉人小时候家楼下的那家热干面馆,无论你路过多少次,还是会被店里飘出的扑鼻香味一次次牵扯住。
· 丽华早点的糯米鸡,让我吃出一丝感动,已经很多年没有吃到这么纯正有味的糯米鸡了 ·
老板娘是在大成路上出生长大的,97年刚开始做粉面早点时,这条街两边都是搭着塑料棚卖菜的摊铺,只有3、4家早点店。
二十几年来,丽华早点见证了过早一条街的形成,附近的老食客也习惯了她的手艺。如今她和家人一起开店,仍旧事事亲力亲为。
都说丽华早点的热干面和牛肉粉是一绝,那是老板娘精心熬制并加上十几种特殊香料的卤汤所致。
· 92年开业的王氏烧麦,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大成路的上午,是属于后街上一家挨一家的早点铺的。老店基本以家庭作坊式经营,无论是手艺还是街坊邻里情,都与几十年前如出一辙。
一个城区最集中最活色生香的味觉密码,莫过于菜市场了。
早就听住司门口的姑妈介绍,这条路上的大成鲜生是武昌区最大的菜场,菜品齐全,相对平价,夏天还有空调,顾客辐射范畴广至积玉桥。
菜场正门口有家开了二十几年的韩记辣子鸡,据说是如今遍地分店的老韩煸鸡的前身。
从一进门就能感到大成路菜场的不同:中央空调,干净的瓷砖地,每家菜摊都配有公示营业执照和菜品指导价的显示屏。每天早上有政府委托的第三方过来抽检蔬菜农药是否超标,并将结果公示于走道的屏幕上。
“最关键的,还是菜品好,称又准。每次用大成路菜场的公平秤复称,没有一次不准的。”姑妈这样说到。
· 问起围裙是不是自己定制的,「豆腐西施」姐姐害羞地笑笑,没有说话。·
几百个摊位分区排开,新鲜蔬果的香气和天然调色板般的色彩,菜刀碰撞砧板的声音和人们选购时的喧嚣声,瞬间充盈感官。
难怪古龙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场。
98年左右,大成路正街两边的菜摊都集中搬到室内,那时还是毛坯房,与其他菜场无异。05年以后,政府一次次提档升级菜场,环境也渐渐好起来了,住在远处的人也慕名坐车过来买菜。
在这卖了三十几年鲜禽的阿姨告诉我,从前还有人从东湖过来找她买鸡。不过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网上买菜,来菜场买菜的还是老人居多。
其实,大成路一面是质朴原生的人间烟火,另一面,是这里曾是文化行政中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大成路行走的活历史,野生民俗学家肖爹爹。
肖爹爹1964年就随家人搬到紧挨大成路的乃园路住了,年轻时修过码头,在汽车修配厂做过工人,也做过党务,近六十年来,他早已与黄鹤楼脚下的这一片土地生长为一体。
肖爹爹告诉我,以前这里叫玉带街,1933年,这条街扩建改造,因东端北侧临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庙,所以改名为大成路。
当时的武昌府孔庙始建于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同时也是朝廷官办的学校,在很长时间里带动了周围片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 小学门口仍保留着孔庙门口的题字:“道冠古今”与“德配天地”·
提起曾经声名显赫的孔庙,肖爹爹还是止不住地兴奋,只是望着遗址上如今的武昌实验寄宿小学,脸上还是闪过一丝失落。
“如今这一片都成为历史遗迹了。”老人望着这一片50年代的老房子,不住感叹着。
肖爹爹就住在乃园旁边的老楼栋里,他告诉我,乃园是明清时期湖北按察使司署的后花园,因为园内布局形似乃字而得名。
记得年轻时乃园被拆,他在门口还见过一块石碑,上面详尽描述了乃园的由来。后来石碑不见,只剩下乃园幼儿园门口的一处遗址证明。
他带着我们在这片老屋宅的巷道里步伐矫健地穿梭,说着小时候的同学住在哪家哪户,指着黄鹤戏楼聊着从前在这看戏的过往。
老人在此生活的漫长的大半生,折射出了一段若隐若现的武昌古城隐秘文脉,同时,也是一段属于他个人的私人情感史。
▁
六点一过,宵夜摊、夜市摊就着暮色纷纷出动,大成路便换上了另一幅面孔:
中间行车,两旁摆起长摊,零售一些小摆件、服饰之类的玩意。住在附近的年轻人开始出没,成为夜场生活的主角,宵夜,闲逛,直至凌晨两三点。
· 宵夜摊的摊主告诉我,人流量白天以小秋水饺为中心,晚上以芳芳牛杂为中心。 ·
我想,大成路应该是武汉最细密的城市血管了,像叶脉或手纹一样,相互连接起人与街道、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