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长江文化基因 共绘国家公园武汉图景 “武昌大讲堂·长江文化”系列讲座首期开讲

2025-04-23 15:33   大成武昌  

4月22日,由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武昌区图书馆承办,武昌城市书房云曰书馆、武昌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粮道街道办事处、楚汉造物文创艺术空间协办的“书香武昌·文华悦读”2025年“武昌大讲堂·长江文化”系列讲座首期活动在武昌城市书房云曰书馆举行。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以《长江文化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武汉实践思考》为题,带领现场观众溯长江千年文脉,解码长江文明基因,探讨武汉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创新蓝图。

讲座伊始,郑晓云教授以长江的自然与地理特征为切入点,描绘长江的恢弘画卷:全长6397公里,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滋养着4.59亿人口;其内河通航里程占全国56%,水资源总量占35%,粮食产量贡献全国三分之一。“长江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黄金水道’,更是中华文明的血脉根基。”他指出,从南水北调工程保障北方供水安全,到万年稻作文明奠定农耕基石,长江以自然之力哺育经济命脉,以人文积淀塑造文明品格,形成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体系。

随后,郑晓云教授深入探讨了长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长江文化是动态的文明史诗。”郑晓云从历史纵深解析其内涵与特征。他提出,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人类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在与长江互动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特点。长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丰富性、独特性、包容性、延续性和文明支撑性等六个特性。这些特性不仅体现了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彰显了长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稻作农业是长江流域最早的生计系统,也是长江文明的核心支柱。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网络和贸易体系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聚焦武汉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郑晓云指出,两江交汇的区位优势、“江城”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武汉的天然禀赋。构建“水脉+文脉”双轴,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长江文化”格局,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建设滨江文化景观带,使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让每段江畔成为可阅读的诗篇,让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他强调,武汉段将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互动环节,郑晓云以鲜活案例回应听众提问,揭示长江文化开放性的深层逻辑,让大家对长江文化的包容开放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长江奔涌千年,文脉浸润武昌。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承载地,武昌古城在浩荡江声中见证了楚辞浪漫、诗赋交融,更以黄鹤楼畔的千年守望,铭刻下长江的文化传承。未来,武昌区图书馆将继续以“武昌大讲堂·长江文化”系列讲座为契机,深挖江城文化基因,让世界透过武昌窗口,听见长江文明的时代涛声。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