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于食物的记忆,就像乡愁,无论漂泊在何方,那些熟悉的味道总能穿越千山万水,唤起心底最深处的眷恋。
蔡澜先生曾言:“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此语道破武汉美食文化的坚韧与繁盛。
武汉的美食绝非仅仅是味蕾的刺激,更是城市灵魂的映照。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七集《三餐》中提到:“在武汉,人们将吃早餐称为‘过早’。这句话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问好,它早已成为一种精神文化,饱含着武汉人对于美食和生活浓厚的感情。”
※图源:武汉吃喝玩乐
如果真要说哪一条街最能代表老武汉的烟火,淋漓尽致地展现武汉人热辣爽朗的生活态度,把街头巷尾的吆喝声、邻里间的谈笑声,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经久不散的食物香气完美融合的 ,排在前面的该是粮道街。
如果说全国还有哪一条街真正涵盖了 “衣、食、住、行”这四项人生“大事”的,粮道街必定少不了。
传承了两代人的手工定做衣服的店铺,安静地隐匿在街道的角落;红油热干面、赵师傅油饼包烧麦、熊太婆水饺这些开了多年的老店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往来的新老食客们。
如果又说哪条街是 “一半书香,一半烟火”,那便也是粮道街。
粮道街得名于清代的粮道署衙门,明代的勺庭书院、清代的江汉书院虽已成为历史,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依然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老舍曾钟情于武昌,尤其对云架桥赞誉有加,称其为武昌最清静的所在。走在这条充满岁月痕迹的街道上,你可以听到学校里的琅琅书声,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晨曦微露,粮道街的热闹先从早餐店开始。
碱水面条被捞起,滚烫的面身裹满浓郁醇厚的芝麻酱,再点缀上翠绿葱花、爽脆萝卜丁与酸豆角,搅拌均匀,浓郁的鲜香在口中散开,瞬间点燃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不远处的豆皮摊,师傅将食材铺陈在金黄的蛋皮上,糯米软糯香甜,粒粒饱满,吸收了肉丁、香菇、笋丁等食材的精华,变得鲜香四溢。
一口咬下去,外皮的酥脆、糯米的软糯以及馅料的鲜美依次在口中绽放,层次分明,口感丰富。豆皮切成小块,食客们捧着热气腾腾的盒子,边走边吃,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赵师傅油饼包烧麦,那必是要排队的。酥脆的油饼,咬上一口,“咔嚓” 作响,碎屑纷纷落下。内馅软糯的烧麦,糯米粒粒饱满,浸透了肉香与胡椒的辛辣,将烧麦包入油饼之中,一口咬下,肉香、米香、胡椒香在口中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口感。
更有意思的是,赵师傅的儿子在店铺旁边又开了一家咖啡店,名字也取得非常有趣——“不正”。两家店铺内外装潢风格迥异,却又如此和谐统一,传统与新潮的碰撞,让这条街多了一份别样的活力。
“粮”二代们的探索不止于此。
“皮薄馅大、汤汁鲜美”的熊太婆水饺曾在熊老板的经营下,成为街坊邻里的最爱。
如今“二代们”不仅将店面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把店铺开到了北京。他们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经营理念,让熊太婆水饺的招牌愈发响亮。
退居“二线”的熊老板,与街上的店主们成立了粮道街商户联盟,成了商户联盟熊会长,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为商户们谋福利。
美食的故事也是“奋斗”的故事,陈大焱大连铁板鱿鱼,丈夫多年前学了烤鱿鱼的手艺,后来来到武汉,一对夫妻起早贪黑,在街边支起摊位。铁板上的鱿鱼须、鱿鱼板和鱿鱼嘴在高温下滋滋作响,刷上特制酱料,香气四溢,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顾客。
覃肥叔桂林米粉总店,同样是夫妻店,每日清晨,丈夫负责熬制鲜美的汤底,妻子则熟练地将爽滑劲道的米粉盛碗,加上各种配菜,那香辣的味道,让无数食客流连忘返。
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意秘籍,那就是“食材要好,做事要用心,做人别贪心。”这些小食摊的店主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在这条街上辛勤耕耘,也成了粮道街独有的风景和温情。
※图源:武昌文旅
在粮道街,不仅有令人垂涎的小吃,还有地道的湖北菜。湾子里·铫子煨汤,从粮道街起家,凭借着一锅锅精心熬制的藕汤招牌,声名远扬。如今已在东湖边开设分店,让更多人品尝到湖北特色煨汤的醇厚滋味。
滋味观家常菜馆的老板娘菊姐,更是一位传奇人物。疫情期间,店铺经营艰难,“不服周”的菊姐没有放弃,她和厨师一起钻研菜谱,在保留湖北菜特色的基础上,对菜品进行升级创新,现在菊姐开发的“蛋黄鸡翅”已经成了小红书美食爱好者们追捧的爆款。
※图源:大众点评
为了招揽食客,菊姐又在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大力推介自家菜馆,还顺便担任武汉文旅的义务“推介官”,给外地游客们制作武汉旅行攻略。很多人被这个总是笑眯眯的老板娘打动,下了高铁的第一站就是来到菊姐的店铺,跟这个爽朗的大姐聊聊天,品尝地道的湖北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