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武汉,感觉找到了知音!”7月12日上午,法国陕西联合会会长李洹还来不及“倒时差”,便来到中碳登大厦32楼展厅参观。
李洹此行,是为了替一家专门研制大气污染物捕集设备的法国企业选址。这次考察交流,坚定了他选择武汉的信心。
像李洹一样慕名而来的人不少。过去三年,武昌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为主体,平稳保障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稳定运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成为低碳技术创新前沿和经济发展热土。
57家头部企业和机构入驻中碳登
武昌成为低碳经济热土
本月,清环智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将落户中碳登大厦,这是一家提供大气复合污染管控和工业园减污降碳咨询和服务的企业,在山东、河北、四川等全国20余个省市城市均有项目落地。
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也在洽谈落地事宜。该公司环境金融室室主任齐亮介绍,湖北在汽车、金融、碳产业均有优势,希望为湖北汽车产业建立起碳足迹管理体系,覆盖汽车生产、销售等全生命周期。
武昌区致力于打造以中碳登大厦为核心载体的碳金融集聚空间,随着中碳登、中碳科技等涉碳企业入驻,57家头部企业和机构已入驻中碳登大厦,涉及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等细分领域,200余家涉碳机构、企业落户武昌,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建设成势见效。
▲中碳登大厦入驻的57家企业名称
节能降碳,标准先行。7月3日,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湖北“双碳”领域有了规则的制定、协调与引领者。截至目前,湖北在节能、循环利用等双碳相关领域开展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0余项,研制地方标准68项。
《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减排降碳增汇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生态碳汇等方向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在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上,积极支持10家产值过10亿元的领军企业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水平,培育和支持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不少于100家,打造节能降碳产业集群。
玩转“武碳江湖”
举手投足都可为减碳“加油”
今年1月,我国成功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形成了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普通人,距离“碳中和”有多远?
▲“武碳江湖”页面
对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魏英而言,只有一根手指的距离。去便利店自备购物袋,获得5克碳减排量;坐一次地铁,获得170克碳减排量;每节约1度电,获得525克碳减排量……动动手指,进入微信或支付宝“武碳江湖”小程序,这些碳减排量就会立马汇入个人碳账户。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魏英的“武碳江湖”页面
“一年攒一吨。”这是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低碳生活场景。接下来,充电桩、顺风车、二手物品交易等减排场景也将纳入“武碳江湖”。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魏英的“武碳江湖”页面
自2023年6月5日上线以来,“武碳江湖”已吸引了79万人次访问,累计个人减排量41吨——相当于1883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除了个人,中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碳普惠获益。企业已累计开发7609吨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碳市场实现27.7万元收益。
以“双碳”为契机,武昌经济“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