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非彼花,此“螺”非彼螺,别碰!更别吃!

2024-06-14 09:44   大成武昌  

初夏的外沙湖,水清岸绿、繁花似锦,美好的水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了避暑纳凉好去处。然而,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外沙湖湖边部分水草、木桩上开出了粉色的“小花”,岸边浅水区偶尔也能看见“田螺”。

水务部门在对外沙湖的日常巡查和维护中也发现了这一反常现象。经过水务工作人员鉴别,这些粉色的“小花”实际上是福寿螺排出的卵块儿。所谓的“田螺”其实是福寿螺,虽形似田螺,却对生态有害。

▲附着在外沙湖湿地区域挺水植物上的福寿螺卵

福寿螺是外来入侵物种,形似田螺却无法食用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淡水螺类。它因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然而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天敌,福寿螺迅速繁殖,已经被列为国家首批外来入侵物种,需要重点防范。

▲工作人员在外沙湖拾捡的福寿螺

福寿螺,颜色呈黄褐色,表面光滑,具有完整的螺旋形结构,壳口较大,体螺层膨大。福寿螺,虽形似田螺,却在形态上跟田螺略有差异。

▲福寿螺与田螺外形对比(图源网络,侵删)

福寿螺最初是作为食物引进养殖的,然而吃了福寿螺并不会“福寿”,相反食用福寿螺却会对身体有害。福寿螺体内携带大量寄生虫,如果人们食用了未煮熟的福寿螺肉,极易感染管圆线虫,引发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福寿螺并未成为一道餐桌佳肴。

福寿螺环境适应性强,大量繁殖危害生态

福寿螺环境适应性很强,具有杂食性、一定的耐污性、强大的繁殖力,在稻田、湖泊湿地、江滩公园等任何浅水区域均可存活。

福寿螺在相对干旱的季节扎入淤泥休眠,在每年4-10月份大量繁殖,多群居在浅水湿地区域,喜欢在距离水面垂直高度16-20cm的地方产卵,水生植物的茎叶、木桩、沟渠壁等,都是它们的繁衍产卵之处。福寿螺卵刚排出呈鲜艳的橙红色,在孵化过程中渐变为淡粉色。福寿螺卵排出后约10天左右,便会孵化成螺。

▲福寿螺依附在浅水湿地区树干底部排卵

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浅水湿地区的植物都可以作为它们的食物。因此,福寿螺大量繁殖后会导致水生植物被过度啃食,进而影响到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完整性,打破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削弱湖水自净能力,影响湖泊水质。

福寿螺缺乏有效天敌,人工防控难度较大

福寿螺因为是外来入侵物种,国内还未发现有效天敌。黑水鸡、水鸭等可以捕食福寿螺,但它们食性广泛,并非主要以福寿螺为食。所以黑水鸡、水鸭等对福寿螺的捕食有限,并没有达到控制福寿螺过度繁殖的效果。因此,福寿螺防控多为人工防控。

目前,可以采用的福寿螺防控措施有:喷洒药剂、清除淤泥、人工捕捞、喂养天敌物种、设置拦网、收割附着了螺卵的水生植物等。然而,城市湖泊福寿螺防控,需综合考虑水域状况、生态保护、成本控制等多种因素,可使用的防控手段更加有限。喷洒药剂虽然可以有效毒杀福寿螺,但同时也会杀死其他水生动植物,用在景观水体也会对人体造成毒性;喂养天敌物种、收割附着了螺卵的水生植物,会对武昌区湖泊整治后重构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清除淤泥成本较大,武昌区湖泊较多、湖面较大,难以实现全湖清淤根除福寿螺;设置拦网多用于水田灌溉物理拦截福寿螺,不适用城市湖泊。

综上,城市水域福寿螺防范难度较大,多采用传统人工方式捕捞福寿螺、捣毁福寿螺卵。

▲外沙湖运维工作人员清理福寿螺(卵)

防控福寿螺,我们共同行动

目前,武昌区这几个湖泊水域出现了福寿螺:外沙湖部分浅水湿地区、楚河岸线靠近烟霞桥附近区域、四美塘东塘,防范福寿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为政府部门,武昌区水务和湖泊局每日巡查湖泊岸线,对发现福寿螺的区域由湖泊维护工作人员及时清理;联合社区、学校、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福寿螺清理活动,增强社会公众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意识。

▲组织开展福寿螺清理活动

作为普通群众,要注意识别福寿螺,避免误食;对发现有福寿螺卵附着的水生植物,请勿用手触摸;日常避免放生行为,减少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干扰。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