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延伸岁月长,火车轰鸣载沧桑
见证时代变迁史,连接武汉通九方
小时候,每每路过长江二桥,眺望着大江南岸那一道道蜿蜒至地际的斑驳铁轨,常常幻想它们究竟通向星穹何方。长大后,方知这些细细的银线大有来头,它们隐隐喻示了一个民族,在百年前风云莫测的伟大时代中,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的艰难历程。这条银线,正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粤汉铁路,它的起点,正是粤汉铁路北端起始站——徐家棚,无数荣光和记忆在这里沉淀。
悠闲漫步在由徐家棚站升级改造而成的遗址公园,这里春草郁葱,翠柳疏斜,清风拂面,白鸽掠空,数着一节节绿皮车厢,思绪不由得畅想着百年前的光景,银轨哐当不绝协奏时光乐谱,站台长椅随着四季流转为旅人带来片刻小憩,静卧江滩的蒸汽机车头想必也曾轰鸣长啸自由的凛风……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带领人们穿越到过去的岁月,踏上那辆风雨飘摇的旧日列车……
粤汉铁路最初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和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提议修筑,但铁路建筑权却被卖与美国合兴公司。合兴实力不济,多年来沿线建设一直拖拖拉拉。到了1904年,合兴居然私下将所占股权售予比利时公司,严重违反与清廷的合同。
1905年,张之洞焦虑地在书房中踱步,手中捏着那份盛宣怀同合兴公司签订的《粤汉铁路借款续约》。张深知铁路干系国家利害,不可再拱手于人,“若乃令美(国)人接办,比(利时)股必不能退,弊害无穷”,遂委托驻美公使梁诚出面与合兴交涉,坚决收回路权。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以675万美元的高昂代价废除旧合同,赎回粤汉铁路筑路权。
是年,清廷下令“铁路为国家要政,粤汉铁路收回自办,商民筹款兴筑,官为保护”,张之洞遂在武昌设立粤汉铁路局,加快铁路建设进程。
1907年,湖北铁路局在武昌成立。不久,徐家棚被选定为粤汉铁路水陆联运的陆地火车站。4月,粤汉铁路的北端起点在徐家棚“破土动工”,武昌北站的前身徐家棚站正式诞生。然而,这次动工徒具象征意味,许多工作并没铺开。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病逝。生前曾有大臣枕问病状,张忧心家国,特别谈及铁路事宜, “惟川汉粤汉两路政,为数省命脉机关,鄙人初心,原欲归鄂自办,嗣因资金不足,不得已而提归不办,以借洋款,大费经营哺有萌芽,而外间谣言有起,文电交驰,鄙人亦只以镇静处之……但此心勘以质诸白日,想湘鄂之申民,必不致终于不悟。”
民国成立后的1912年2月22日,孙中山在上海参加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举办的欢迎会,他在会上强调“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中国地大物博,如满洲、蒙古、西藏、青海等处,皆物产殷富之区,徒以交通不便,运转不灵,事业难以振兴,蕴华无以宣泄”,“前清借款筑路,往往回扣过重,又以办理非人,故弊害立见。今日中华民国为人民之国,与专制时代不同,一切债务须由国民自行整理。若美国亦借债筑路,主权未落于人,即属有利无害,可知借债未为失计”。
5月,民国政府任命同盟会元老、湖南籍的革命元勋谭人凤为粤汉铁路督办,谭表示,“身为督办对铁路而言实为外行,我负领导责任,具体工作需要一名行家承担”。7月,谭人凤任命詹天佑为粤汉铁路会办。8月后,他们一起从上海来到武昌,在汉口中街(现为陈怀民路一带)设立粤汉铁路督办总公所。在这里,詹天佑度过了人生的最后7年。
詹天佑上任粤汉铁路会办后,首抓粤汉铁路的重新勘测定线。他认为,“错误的定线将会增加行车和维修费的支出,以及增加修筑费用”。迅速从全国各地甄选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中方技术骨干,与英方人员组建联合勘测小组。
在这次复勘中,一千多公里的粤汉线得到基本确认,徐家棚的始发站身份也终于尘埃落定。徐家棚,百年前不过是武昌城北十余里外的一片广袤荒芜、人烟稀疏的湖塘沙滩,因一位徐姓农夫棚居于此而得名。时移世易,随着江北岸京汉铁路大智门火车站、刘家庙车站兴起,与之遥相呼应的徐家棚在大江南岸脱颖而出,它江岸开阔、地势平缓,无疑是建设大型车站的理想地。
1914年,徐家棚车站正式动工,1918年9月,武昌至长沙段完工。1936年9月,粤汉铁路全线通车。
▲粤汉铁路首车抵达武昌徐家棚。此图为到达车站时全体员工的留影
在詹天佑的设计中,粤汉铁路所经之处均为中国富庶之区,物产之丰富,尤数湖南大米、萍乡煤炭、鄂南茶叶最为知名。繁忙的客运、货运、军运,使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的衔接显得更为迫切。
1937年3月10日,位于江岸火车站江边和徐家棚火车站江边的两座铁路轮渡码头竣工,开始办理平(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的列车过江业务,这是火车轮渡的开端。
轮渡运载的列车主要是满载货物的重车,用火车头缓缓推上安装有铁道的专门轮渡运往对岸,一次运载三节列车,多者可运载十余节,往返仅需一个多小时。这一“摩登”胜景被当时的人们戏称为“武汉一大怪,火车要用轮渡载”。
然而,中华民族命途多舛。1938年8月,侵华日寇进逼武汉,轮渡紧急拆运至重庆,航线停摆,待到重新启航已是抗战胜利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惨淡运营数年的轮渡遭国民党军破坏而停运。1949年5月武汉解放,轮渡回到人民手中并恢复通航。此后,火车轮渡终于摆脱旧时代的桎梏,全力服务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1953年,曾创下单日渡车858辆的最高纪录。然而,随着万里长江第一桥飞架南北,火车轮渡终究在1958年11月和我们分手惜别,归于沉寂。
▲1950年8月1日,徐家棚站改名为武昌北站
时光荏苒,随着天兴洲大桥的竣工、武汉北编组站的设立以及武九南环线的电气化改造,有着百年久远历史的粤汉铁路不可避免地被拆除,至此见证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徐家棚站,亦成为记忆长河中一缕轻涟。
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是一座鲜活的博物馆,悄然述说着武汉铁路的沧海桑田。由衷希望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遗产,使它们在未来的悠悠岁月中持续绽放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