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从“一条线”到“一股绳”
大家事、大家议
大家干、大家管
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
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武昌社区治理新格局
近期大成武昌推出《幸福武昌 共同缔造》系列专题,聚焦全区一线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各社区共同缔造成果,进一步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氛围,助力武昌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南路街道傅家坡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位于繁华的中南商圈和亚贸商圈之间,现有居民近2900户,辖区面积0.34平方公里,在册党员279人,下沉党员121人。
自共同缔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傅家坡社区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一系列小切口、小变化,推动社区大改善、大提升,努力把基层治理“末梢”变成群众服务“前哨”。
▲丁字桥路8号小区电动车停车棚焕然一新
社区将原有松散院落片区整合为3个基层治理单元,完善“网格长—楼栋长—邻里长”的三级网格治理架构,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等工作。落实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将下沉单位省司法厅、区司法局,辖区单位省残联、省直机关工委党校,梅苑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应纳尽纳,发挥好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示范带动作用,协同开展共治。
2023年初同辖区单位、下沉单位落实区域化党建共建工作机制,拓展党组织覆盖面,签订共建协议书6份,召开联席会议4次,成功推动电动车棚修缮、党群服务驿站升级改造、老旧小区安装休闲桌椅等民生实事落地。
丁字桥路8号小区非机动车棚已使用了20余年,电动自行车充电插座使用频率高,易引发火灾。下沉单位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动认领任务,征求居民意见,修缮新车棚,为车棚配建统一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桩,安装高清摄像头、悬挂式灭火器等设备,为小区居民解决电动车充电难及“飞线”充电安全隐患等问题。
▲自治小组会议
搭建“众人来商量”议事平台,做到群众齐参与、众人来商量、办法大家想。聚焦房前屋后大小事,充分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如在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积极推进居民自治,以车辆管理为突破口,推选出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党员、志愿者组建自管小组、业委会,目前已有机械化、中南新村、紫东馨居三个小区正常运转,所收费用用于支付值守人员工资、公共用电电费、清扫楼道人员工资,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每月监督各小区负责人定期张榜公示,所收费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人大代表邓兴松实地走访查看
▲建行小区新安装的健身器材
推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妇女、青年、居民代表“协商在一线”机制,完善问题“收集、交办、办理、反馈”闭环制度,就地解决群众揪心事、烦心事。建行小区由于年久失修,小区环境、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居民缺少娱乐休闲活动场所,区人大代表邓兴松在接到群众反馈后,多次实地走访查看,召开2场协商议事会,确定方案,成功安装13套健身器材,解决了居民健身难题。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武昌建城1800年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通过共同开展党员教育培养等加强组织共建,通过整合开放阵地、场所、设施、服务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开展环境整治、文明共创、平安联防等加强多方共治。一是打造“流动课堂”,培根铸魂育新篇。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作为辖区大单位,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与属地单位联建互学、交流互动,将共建融入社区治理?社区探索“社-校”宣传教育模式,将党员群众服务驿站作为线下宣传点,丰富基层党员教育方式,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党校定期派遣优秀讲师为党员群众开设“微课堂”讲授微党课,如《武昌建城1800年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廉洁自律正己化人》等,鼓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党员学习热情。
▲公共法律服务团接受个体工商户等各类群众的现场法律咨询
二是加强普法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社区借助下沉单位省司法厅、区司法局优势,定期将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开进傅家坡社区,由公共法律服务团接受个体工商户等各类群众的现场法律咨询,了解社区商户企业存在的法律需求和实际困难,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和解决建议,共建“一企一律”帮扶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确定有法律服务需求的60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名单。牵线盈科律师事务所组织12名律师对接以上60个商家,以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专场法治宣传活动为契机,举行企业法律服务结对帮扶仪式,交接法律服务联系卡,律师代表前往辖区商铺进行一对一惠企对接。
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深入摸排居民实际需求,发动热心居民、社区能人、共建单位等切实解决居民的“关键大小事”,办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