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从“一条线”到“一股绳”
大家事、大家议
大家干、大家管
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
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武昌社区治理新格局
近期大成武昌推出《幸福武昌 共同缔造》系列专题,聚焦全区一线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各社区共同缔造成果,进一步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氛围,助力武昌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杨园街道二桥社区位于武汉长江二桥旁,因此得名。辖区面积0.3平方公里,居民3125户。社区靠近徐东商圈,辖区内有学校、幼儿园、养老院、银行等,居民生活便利。
社区中大多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小区,无物业管理,老旧房屋的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二桥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改前问需于民、改中问计于民、改后问效于民,通过网格长+党员中心户长+邻里长+志愿者的“1+N”居民共治模式,汇集合力共助旧改,让老旧小区内修“气质”,外塑“颜值”,共同缔造幸福家园。
在二桥社区,有这样一位居民李师傅,她在社区居住了几十年,资历老,心肠热,是社区的热心邻里长。不久前,李师傅发现徐东小区35栋楼道突然有大量污水。原来,因三楼家中自来水管老化破裂,主下水管又发生堵塞,导致污水外流,一至三楼住户家中均被浸泡。虽然维修自来水管、疏通下水管后,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但要想彻底解决污水管易堵塞的问题,还需对整栋楼的污水管进行更换。
为此,网格员协同邻里长召集该单元居民一起就污水管更换问题进行协商。管道换新涉及整个单元,每家均要出资,大家意见难以统一,改造方案迟迟难以确定。
“咱们现在这个水管不换,后患无穷,大家要明白,公共管道与每家每户都相关。”李师傅坚定地说。听了李师傅的话,一些居民站出来表示同意出钱配合管道更换,还有两位志愿者表示愿意和社区、李师傅一起到其他居民家中上门,协助沟通。经过李师傅和志愿者一周的努力,该单元居民最终一致同意,共同出资更换了新管道,彻底解决了下水堵塞外溢的问题。
▲邻里长和志愿者一起上门协调问题
▲污水管道改造居民协商议事会
如今,该单元共同出资更换下水管的做法,已成功推广到其他楼栋,治好了不少困扰低楼层住户的“心病”。二桥社区以网格为基本治理单元,以网格长+党员中心户长+邻里长+志愿者的“1+N”居民共治模式,组建了“老旧房屋平安志愿服务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小区安全巡逻、纠纷协调、邻里关照,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了新的力量。
二桥社区临近徐东商圈,经常有大量社会车辆到徐东小区临时停放,造成小区停车困难。小区车辆缺乏有效管理,不仅空间利用率低,社会车辆乱停有时还会造成消防通道被占用。
▲召开车辆管理议事会 协商车辆管理方案
为此,二桥社区运用“1+N”居民共治的经验,在社区的引导下,由热心邻里长牵头,召开车辆管理议事会。经过多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解决小区车辆停放问题,需要每位车主共同配合。在大家的倡议下,投票产生了首届小区车主委员会。
车委会成立后,通过微信群接龙、实名登记等方式,对小区车辆进行了详细登记,车委会和居民代表还仔细分析了小区公共区域情况,优化了停车区域,对停车位总量进行了统计。同时,车委会成员每天排班,参与车辆管理和巡查,如出现车辆乱停放现象,车委会值班人员会和社区网格员一同联系车主,引导车辆停放在正确的位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车辆停放问题得到缓解。
▲徐东小区重新规划后的停车位
为了长效解决小区停车问题,小区后续引入红色物业,优化拦车系统,物业同车委会一起协商制定车辆管理办法,对小区停车位规范划线,使小区从开始停放不足300辆车,到现在可以停下400余辆车。如今,小区居民哪怕回家再晚,也能找到地方规范停车。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哪些地方要改,要怎么改,这都要让居民说了算。
徐东小区在征求意见中,有些居民提议,希望改造时能为大家打造一个休闲遛弯的公共空间,这一建议得到了不少居民的响应。通过居民投票,最终大家同意在徐东小区35栋前的空地建一座休闲凉亭,给居民提供一个邻里共享空间。此后,居民代表一起出谋划策,最终敲定了凉亭的建筑风格、面积大小、使用功能等。
▲凉亭建造后
如今这座充满国风的凉亭成了小区居民的新“打卡地”,居民自发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义务打扫凉亭的卫生。喜欢绿植的居民,拿出丁香、连翘、铃兰等自家绿植,装扮起了凉亭。街坊邻里都喜欢在这里休闲纳凉、聊天议事。居民马婆婆高兴地说道:“咱们小区这个凉亭虽然不大,却很有古典气息,四周花卉生机勃勃,遥相呼应,很有韵味,大家都很喜欢它。”
二桥社区“1+N”的居民共治模式,让社区从单打独斗,成为如今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下一步,二桥社区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不断凝聚群众力量,发挥群众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共同缔造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