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阅卷——武昌贡院揭秘(七)

2023-12-18 09:32   大成武昌  

受卷官收卷之后,仔细审查卷面,将污卷、敬避及书写格式等方面“违式”的试卷贴出,其余试卷封包装箱,依次进入弥封、誊录、对读等加密流程。

弥封所先将答卷首页考生个人信息完全弥封,再印上全新的内部编号(从打乱顺序的千字文号中临时抽取若干字,每字编一百号),同时加印至供誊录的朱卷上,此后试卷经手人只能看到“内号”,无法得知考生信息。

誊录所负责将考生答卷(墨卷)用朱笔全部照抄誊写一遍,就连错字、漏字、敬避字都要与原稿保持一致,以此防备阅卷官认出熟识或请托的考生笔迹导致阅卷不公。

誊写完毕,朱卷和墨卷一起被送往对读所,对读检查朱、墨卷是否完全一致,发现错誊的要用黄笔订正。完成对读的答卷送外收掌官,墨卷由其保管,朱卷则送内收掌官保管并由其提交考官阅卷。

在试卷加密环节完成之前,考官不得介入阅卷。郑仲夔《冷赏》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时荆州府考生曾一唯到武昌参加乡试,其答卷在姓名尚未弥封时被一考官随阅看中,后经正常程序即将成为录取佳卷之时,主考发现同考官知晓此卷考生姓名,即认为有作弊嫌疑,曾一唯因此落榜。

乡试评阅卷,内收掌官根据同考官人数先送10来束朱卷(四十本为一束)到内帘,由同考官策签分阅。同考官在自己的房内阅卷,发现佳卷就挑出来送内监试,再由内监试集中送主考审阅。后面源源不断进卷,同考官随阅随荐,直至三场试卷全部进完。

▲江南乡试一考生朱卷在外帘、内帘依次流转加印情况

朝廷对揭榜时限有明确要求。康熙五十年(1711)所定揭晓时限一直用到清末:“揭晓日期由主考官酌定,顺天及大省乡试于九月十五日内,中省于九月初十日内,小省于九月初五日内。”大、小省是按考生人数确定的,清代湖北在九月初十日以内揭榜。

揭榜时限倒逼阅卷速度及精度。考生数量庞大而考官人数有限、阅卷时间紧张,考官不可能将万名考生三场共三万份试卷一一精细阅评。嘉庆二十一年(1816)江西乡试九月初八填榜,副主考林则徐八月十四日至八月三十日共阅卷491份,日均阅卷约29份。据《王文韶日记》,同治六年(1867)湖北乡试考生9600余人,九月初七填榜。若按林则徐的阅卷速度,此年湖北10名同考官17天只能阅完4910份试卷,不及头场试卷的一半,何况第二、三场卷?同考官的阅卷速度必须至少是主考官的两倍,才能看完头场卷,达到主考官阅卷速度的六倍,才能精阅三场试卷。林则徐阅卷,精则精矣,“凡头场四篇,逐篇皆有批语……”,时间安排已是“日日评卷至更深夜阑,未有稍暇”。若按照其阅卷精度,两倍于他的速度都相当困难,六倍于他则完全不可能。

一般来说,头场三篇《四书》八股文加一首五言八韵诗基本上就能看出一个考生的水平,头场考得出色,大概率就是优秀考生。只要同考官们从一万份头场卷中选出几百份佳卷,主考官复审后再从中淘汰一部分,然后凭“内号”调取未被淘汰的考生二、三场试卷进行比较,基本就能框定录取对象。嘉庆二十一年(1816)江西乡试,林则徐他们就是这样阅卷的,最后被录取的也被证明确实优秀。因此,尽管清廷一再要求取士需三场并重,但在实际操作上一直重头场。如果头场答卷被刷掉,后面两场的卷子就不用看了。

▲同考官及主考官对同一名考生乡试三场答卷的批语

湖广衡州府衡阳人王夫之年少时便才华出众,三赴武昌乡试均落榜,崇祯十五年(1642)第四次赴考,曾为应天乡试解元(第一名)、时任湖广沔阳知州的同考官章旷慧眼识才,将其《春秋》试卷向主考官推荐,主考官审阅后列为五经中《春秋》第一名。综合三场成绩,王夫之最后被录取为第五名举人。不久明朝灭亡,王夫之走上反清道路,晚年潜心学术,后来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录取对象基本确定后,还有一个“搜落卷”的环节,即主考官用三到六天随机抽取被同考官淘汰的试卷进行批阅,以期发现佳卷而“打捞”出优秀的考生。道光十二年(1832)湖南乡试,主考徐法绩从5000余份“落卷”中搜出了后来成为晚清重臣的左宗棠,录取他为第十八名举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武昌府江夏人贺逢圣第二次到武昌贡院参加乡试,其答卷未入同考官法眼,却被时任主考的邓原岳偶然“搜”出,并录取了他。万历四十四年(1616)贺逢圣殿试考中榜眼,后来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成明末一代名臣。

▲未入同考官法眼的“落卷”

搜完落卷后“核中卷”,正副主考和全体同考官再次集中核对拟录取考生的三场试卷。集体核对无误,即进入填榜程序。放榜前一日先填草榜,主考将录取的答卷依卷面内号,按录取名次填写第一名某号、第二名某号……填正榜之前,请监临、提调、监试等官齐集内堂,核对朱、墨卷号相符,再拆开弥封,在朱卷上写上姓名,在墨卷上写上名数,并依名次将姓名、籍贯注于草榜之内。书吏根据草榜,依次唱姓名及某府、州、县某生或系何项职衔,然后填正榜。正榜在次日凌晨送出贡院,一路由士兵护送,张贴到布政使司照壁(现司门口)上。被取中的朱墨卷仍要封存,按规定押解朝廷礼部,以供后续磨勘审核。自此,一届乡试在武昌贡院即将落幕,相关工作进入尾声……

▲明嘉靖十年(1531)湖广乡试题名录

武昌贡院“上榜”考生中,湖广荆州府江陵人张居正留有一段乡试佳话。嘉靖十六年(1537),十三岁的张居正首赴武昌乡试,考官们因其答卷优秀一致同意录取他。但已闻张居正才名、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却认为,以张居正之才中举是迟早的事,但年少中举过于顺利会助长骄躁之气反而不利于成长,坚持说服当时的监试御史让他落榜,有意磨炼一下他的心性。“张儒子天授,即令早在朝廷,亦无不可。然余以为莫若老其才,他日所就,当益不知耳”(《太师张文忠公行实》)。下届乡试(嘉靖十九年,1540年)张居正果真考中,顾璘对他坦言了上届乡试有意让其落榜一事,张居正得知其苦心,始终不忘顾璘之恩,后来他入主内阁,大刀阔斧改革,政绩卓然,终成一代良相。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欢迎读者交流探讨

????本文作者邮箱:377944252@qq.com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