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从“一条线”到“一股绳”
大家事、大家议
大家干、大家管
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
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武昌社区治理新格局
近期大成武昌推出《幸福武昌 共同缔造》系列专题,聚焦全区一线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各社区共同缔造成果,进一步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氛围,助力武昌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紫阳街道解放路社区地处武昌西南部,处于长江南岸核心范围,北临张之洞路,东临解放路,南临二环线鹦鹉洲长江大桥,西临长江,辖区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一个以武船产业工人聚集的老旧社区。拆迁前,有张之洞路、文昌门、解放路、鲇鱼套四个居民片区及武船厂区,自2021年起,伴随着武船迁至新洲双柳,辖区整体被纳入征收范围,居民逐步搬迁,目前辖区仅剩居民61户113人。
2023年以来,解放路社区深入开展“共同缔造”工作,社区党委直面痛难点,打好“老友记”和“工友记”两张牌破解治理难题,形成了“社区党组织-拆迁老友-工地工友”的治理网络,构建拆迁社区美好幸福家园。
▲毛泽东纪念馆方案群众意见征集会
▲“共话长江天地 助力紫阳发展”一线协商活动
解放路社区地处武昌古城“老九门”之一的文昌门内(现已拆除),是老武昌文脉的发祥地,也是武船国之重器的摇篮。辖区留存有许多近现代历史文化遗迹以及有一定影响的红色遗址。如张之洞创办的中国第一所西式模范监狱遗址、张之洞湖广总督府老院墙遗址、武船厂区的“三烈亭”(“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清康熙年间长江的一古渡口“烈女渡”石碑,还有武船厂区的“伟人广场”,其间矗立着高大的毛泽东塑像。
通过开展“人大代表活动日”“一线协商”等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沉单位区委党校、党员群众等对片区的建设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话美好未来发展。区委党校发挥人文历史研究优势,开展“武昌湾地区历史文化课题研究”,进一步加深研究武昌湾地区的人文历史,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居民的整体搬迁不回迁,给社区治理也带来了难题:一是对空挂党员教育管理有缺失,党员发挥作用载体不多;二是对户籍还空挂在辖区的群众服务不到位。社区党委通过打造“老友记”品牌,依托社区阵地,搭建“老友议事会”交流平台,做实“老友记”项目,深化居民群众议事机制,组织邻里长、志愿服务队、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其中,大家共商共议,联好邻里情,解决治理难题。
▲“新章·老街新面貌 往事知多少”活动
做实“老友记”项目,联好街坊情
“你想象中未来的解放路会有什么?”“愿老城焕新颜!愿武船展新姿!愿老友都长寿”“祝福文昌门老友记越办越好,祝福武昌的老街坊身体健康!”老街坊们既表达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也为未来的自己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10月25日,武昌区紫阳街道解放路社区将流动“学习小站”搬进武汉长江天地文昌书局·鹅社,开展“老友记”“新章·老街新面貌 往事知多少”活动。参与活动的老友们纷纷写下自己对此次文昌门“老友记”活动寄语,将自己最真挚的祝愿亲笔写下并挂上“心愿树”。
▲老街坊们在老街集市墙前打卡留恋
▲讲述文昌门得名由来
搬离心不离,大家一起再回首、共展望、同欢乐的老友记活动是文昌门老街坊们参与度最高、反响最热烈的活动。今年以来,社区党委已通过“老友记”项目,组织开展了“相聚·再回文昌门,又忆老友情”“畅谈·说起老故事,共话新生活”“留影·三代传承,老街故事汇”“新章·老街新面貌 往事知多少”等六期留存老物件、挖掘老故事,讲好武昌湾地区的历史文脉、工业遗迹和人文资源的“老友记”主题系列活动,在武昌古城建城1800周年之际,展现出老街巷的烟火气及老街坊的浓浓温情。
▲ 网格员与志愿者探望搬迁居民
做优“老友”服务,提升幸福感
一是针对党员群众搬离动态,放好“联通红风筝”。社区党委引导各党支部支委委员、小区邻里长等,通过电话、网络与走访调查的形式建立了党员群众动态信息库,登记各类服务对象的去向、生活、心理状况,做到情况清、状况明,确保党员群众不失联,组织联系不断线。
▲为高龄老党员送月饼、送红色书籍
二是针对空挂群众办事不便,建好“便民红阵地”。强化“网上服务站”的建设,在保持原有网格微信群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高龄老人服务站”“党员学习交流服务站”“灵活就业人员服务站”、特殊群体一对一服务等,实现居民“零跑腿”就能便捷高效办成事。
三是针对居民搬迁后适应能力不强,做好“红管家服务”。邓师傅是武船的一名七旬的独居老人,因社区整体拆迁,她搬离到文昌门附近居住,解放路社区网格员小廖仍会定期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关注老人的近况,社区每月的“老友记”活动也会邀请她参加。因自己年事已高且独居,每日三餐都成为了负担,邓师傅向网格员求助希望能帮助她联系一个定点就餐的地方。小廖和社区书记代娟立即联系到了邓师傅现居住的社区,并在对方社区的帮助下为老人办理了家附近幸福食堂的就餐卡,迅速解决了老人的就餐难题。除了这样的独居老人外,社区还有436户居民还建到一街之隔的地铁复兴城小区,社区通过“老友记”这一平台的发动,将原有的社区党员、居民骨干召集起来成立了“红管家”志愿服务队,继续承担集中还建小区的邻里关照、志愿帮扶、送学谈心等,强化“红关爱”服务。
▲ 武汉长江天地效果图
2023年,“武汉长江天地”项目在武昌湾地区应运而生。目前辖区有六个在建工地,由于施工区域面积大、项目主体多、区域分割简陋,导致建设队伍间融合度不够,对推进项目进程和安全生产存在不利因素。为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城建,解放路社区党委深入项目工地,围绕强化“工友”服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推动社区党组织与工程项目建设的深度融合,为全方位推动重点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工友议事会
攻坚一线树旗帜担重任 展现项目建设新气象。通过对“武汉长江天地”各在建工地中的党员进行摸排,解放路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牵头成立了一支在建工地临时党支部,为“红色工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临时党支部党员搭建“工友议事会”平台,紧密围绕党建联建、文明联创、安全联防、环境联管、服务联办等重点任务议事,聚焦项目建设中的“急、难、险、重”等任务开展突击,充分发挥党员排头兵作用,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第一季度“工友议事会”上,各工地负责人化身为“邻里长”,代表工友提出需求清单。因平时工程任务重,各工地无法组织工友集中到医院进行体检,希望社区能够定期组织针对工友的健康体检活动。
▲“健康体检进工地”活动
社区党委了解到工友们的需求后,迅速对接了保望堤社区的“惠民医疗联盟”项目,在4月中旬组织了“健康体检进工地”活动,为100余名工友提供了包括血液分析、心电图、测血压血糖、传染病、眼科检查等8个项目的体检服务,切实做到了把服务项目工地和优化营商环境理念贯穿始终,实现服务工友“零距离”。
▲ 开展工地急救知识培训
志愿队伍促融合强协作 提升项目建设新成效。为提升工友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社区党委以临时党支部党员为主,集结了六支建设队伍的工友联合成立的“黄帽子”工友巡逻志愿服务队定期对作业区及生活区进行安全巡查,同时常态化参与长江紫阳段的巡江值守中。9月,社区邻里长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位于文昌门18号的张之洞都督府老院墙外由于一根老树藤生长外延导致墙体开裂,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墙面脱落的安全隐患,邻里长第一时间将事件上报网格员。考虑到情况紧急,社区网格员立即联系到“黄帽子”工友巡逻志愿服务队队员进入文昌门居民区排危。
▲黄帽子志愿服务队进居民区排危
▲工友常态化开展安全巡查
截至目前,志愿队伍策划组织了“集结志愿红 扮靓母亲河—保护长江志愿服务活动”“生命急救培训”“工地消防安全演练”“工地反电诈宣传”“防溺水应急救援演练”等多场主题活动,为守护好解放路社区的一方水土,贡献了“工友”力量。
下一步,解放路社区将继续大力践行“五共”路径,从社区老友、工地工友反映的共性问题入手,形成社区服务多元共治、工地队伍深度融合、基层组织凝心聚力的美好局面,奏响全民“共同缔造”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