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一条线”到“一股绳”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管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武昌社区治理新格局
近期,大成武昌推出《幸福武昌 共同缔造》系列专题,聚焦全区一线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各社区共同缔造成果,进一步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氛围,助力武昌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说文解字》中,“东亭”寓意“太阳升起之处,人民安居之所”。
武昌区水果湖街道东亭社区始建于1985年,社区党委下设4个小区党总支,10个网格党支部,共有居民4644户、15373人。近年来,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引领下,社区深化“1314”党建工作法,大量引入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建社区学校、创文化品牌、孵化志愿者队伍、探索基层社区治理路径,让每一个“东亭人”深化运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对社区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时长01:37
纵向到底,东亭社区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建强10个实体型、4个功能型小区党组织,形成“支部引领、党员担当、群众参与、小区自治”治理思路。横向到边,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1+6”区域化组织体系和治理模式,构建“党建引领、组织聚力、精准服务、赋能发展、融合治理”的基层治理格局。
随着“下沉服务日”“红色议事会”等新举措、新载体不断推进,包联单位党组织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在社区、在小区(网格)、楼栋的身影更常见,“清洁家园”“党员回家日”等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加,困难群众“微心愿”得到及时认领。
共同缔造,关键要让群众站“C位”。东亭社区积极发现居民骨干,找到行动团队,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线下采用“时间银行”存折等积分激励制度,线上通过“武汉微邻里”系统,鼓励引导更多居民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东亭社区党委书记王学丽介绍,为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社区还选聘了一批骨干下沉党员、直管党员为“义务监督员”“民生管家”“红色友邻治理员”,巩固党员下沉工作形成“队伍联建、资源联用、党员联管、服务联动、活动联办”的“五联”下沉工作模式,培育壮大楚凤诗社、绿房子等群众性志愿服务团队,组建30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40余项特色服务项目,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主服务。
截至目前,社区现有注册志愿者1980人,构建“出门有服务,随处践文明”的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圈,实现了人人享文明、人人实践文明的良性循环。东亭社区“团队参与工作法”也获评民政部颁发的“全国百佳工作法”荣誉奖项。
“辖区老年人口多,为让老人们感到精神上的富足,2014年我们顺利创办了社区老年大学——武昌区教育学院水果湖街分校。”王学丽说,在社区老年大学基础上,探索出“班长议事会”居民自治模式,将楼栋长选为班长,每月组织召开“班长议事会”,集中商议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社区内有一块300平方米的空地,以前是休闲场所,大家伙儿喜欢在这里聊天、纳凉。老旧小区改造后,休闲场所提档升级为“乐龄运动广场”,增设了乒乓球台,规划了羽毛球场、老年健身场及儿童乐园等区域。新场地带来新变化,随之而来的也伴有“新问题”。场地改建后,来运动的人多了,周边楼栋的居民反映“每天很早就被打球声吵醒了”。对此,社区立即召开“班长议事会”进行议事协商,邀请居民代表共同参加,商讨解决办法。
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运动噪声”问题,经多方议事协商,一致通过了《乐龄运动场使用管理制度》,场地由原来的全天候开放式服务,调整开放时间为早上7:30至晚上9:00,居民在场所活动时自觉遵守公约。
在“班长议事会”的推动下,通过群众参与、决策共谋,社区还出台《百宝箱管理制度》《院落行车公约》《环保公约》《文明晾晒公约》等十余个管理规定,社区教育与基层治理融为一体。居民关心的停车困难、文明养犬等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每天早上9点,一支身着统一志愿服、佩戴红袖章的“七宝巡逻队”会准时出现在社区的各个巡逻点,队员们抬头除牛皮癣,低头拾垃圾屑,近前提倡文明行为,四处排查消防隐患……
“七宝巡逻队”是经“班长议事会”孵化而来的一支常态化开展巡逻的志愿服务队伍,成员以退休的老党员、楼栋长等骨干作为核心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65岁的老党员黄惠兰是这支巡逻队的队长,平日里带领着这支巡逻队坚守社区,带头管理社区内的大小事务。一次巡逻过程中,“七宝巡逻队”发现清洁工人刚刷干净的墙面上张贴了不少租房小广告,尤为“刺眼”。“要想此类事件不发生,必须得做通张贴小广告者的思想工作。”于是,“七宝巡逻队”的队员拨通了广告单上房东的电话,主动上门与房东耐心讲解文明创建的重要性,又热心帮其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房屋租赁消息。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该位居民与“七宝巡逻队”一起铲除了墙面上的“牛皮癣”。
“七宝巡逻队”用心感染着社区里每一个人,队伍从最初只有49名退休老党员,现已发展到500多人,合力守护社区的平安和谐。
聚焦居民所需,社区拓展服务空间打造“乐享驿站”多功能服务阵地,并于今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驿站大厅分区管理,配备了专门的志愿者,向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驿站一楼的“万事通”区域为辖区居民及周边零工提供歇脚休憩场所,使共建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群众。引进“小扳手”生活服务,安排专人坐班,聚力解决居民水、电、气等生活方面的问题。“有事大家帮,认准百宝箱”。以前,居民们有时候碰上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小事、难事,没有合适的工具十分发愁,在“共同缔造”的理念指导下,社区引导下沉党员、小区居民主动捐赠家中闲置工具及物品,在驿站“百宝箱”区域陈列展示、交换赠予,将爱心传递给有需要的居民,工具借用也与“时间银行”积分挂钩。
二楼的“健身角”,由居民自筹运动设施,社区运动健儿自行使用、管理器材。他们不仅自身热爱运动,还免费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教学,带领居民健康生活。
位于驿站三楼的“协商议事厅”则是居民共商共议共谋社区大小事的主阵地,共同推动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示了一幅乐淘淘的安居画面。而在今天的东亭社区“诗韵东篱角”,屋舍俨然有序、竹篱错落有致,重现了这样的场景。社区教育学院的居民学员和诗教专家的诗词作品展现在篱笆墙上,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以改善人居环境、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重点,社区积极对接辖区共建单位、诗社组织,通过发动居民筹资筹智筹力,开创“诗韵东亭”品牌,打造“诗韵东篱角”,动员居民以投工投劳、众筹共养等形式改造竹篱、养花种草,点缀以“诗美·花香·人乐”的居民原创诗词,因地制宜地推进庭前院后环境整治。同时,打造“诗赋七小亭”,将居民围绕美好环境、幸福生活等主题书写的诗词歌赋篆刻在小区“七小亭”上,实现以文育人、以诗涵人、以德养人;打造“辞赋文化石”,链接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等单位,将社区居民自发创作的《东亭改造记》镌刻其上,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东亭故事永远流传。
东亭社区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坚持顺民意、聚民力、汇民智、听民声、暖民心,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即工作方向由“自上而下”到“上下结合”的转变;工作关系由“你我”到“我们”的转变;工作目的从“给领导看”到“让群众用”的转变;工作项目从“大”到“小”的转变,凝聚了“魅力东亭、诗韵风华、共创美好、幸福万家”的社区精神,让“共同缔造”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