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从“一条线”到“一股绳”
大家事、大家议
大家干、大家管
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
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武昌社区治理新格局
近期大成武昌推出《幸福武昌 共同缔造》系列专题,聚焦全区一线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各社区共同缔造成果,进一步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氛围,助力武昌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华路街道都府堤社区位于长江之滨,处武昌古城腹地,得名于清朝时期“筑堤近都督府”,总面积0.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40人,下有8个网格,辖区内坐落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故居、中共五大会址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陈列馆等场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作为武昌区共同缔造7个试点社区之一、全省工会组织参与“共同缔造”试点社区,自2022年9月以来,都府堤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以“五共”为路径,立足“中国第一红街”区位优势,深入开展“美好家园我来建、房前屋后我来管、家长里短我来议、幸福生活我来评、红街先锋我来当”等“我”系列共同缔造活动,发挥“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先锋品牌效应,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在社区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都府堤社区也于近日被评选为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 最佳志愿服务社区。
精心规划阵地打造,为美好家园绘制全新蓝图;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居住条件;充分吸纳居民意见,携手共建舒适宜居的休闲花园……都府堤社区发挥集体的力量,助力老街旧巷大变样,焕发出全新生机。
链接多方力量,打造“一核多元”阵地矩阵。“一核”即高标准建设都府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目前,都府堤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武昌区区域性职工之家,融合了户外职工爱心驿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家住长江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社区科普馆、新就业群体活动场所、志愿者之家、“红巷爷爷”工作室等多项复合空间,成为老、中、青、少多年龄层次居民喜爱的活动阵地。“多元”即联合辖区内武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个小区党群驿站、辖区红色场馆、辖区企业长廊等点位,形成覆盖试点片区“1+N”服务地图,形成全年龄阶段、多维度的社区服务体系。
活用共建力量,认领回应居民群众需求。社区运用省总工会共同缔造经费,对农垦宿舍及红巷片区小区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联合省委老干局,筹措资金在老年人集中的片区安装了晾衣架、靠背排椅、休闲套椅、长条凳等公共设施,深受辖区老人认可;携手辖区共建单位,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制作消防宣传栏、防火警示标语、公共逃生引导等消防标志,并购置120余个灭火器投放到楼栋;联合区委老干部局为多个片区增设灭蚊灯,给居民群众带来安心舒适的乘凉环境。
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休闲宜居美丽院落。为解决老旧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基础条件差的问题,都府堤社区携手龙湖公益基金会开展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将居民中的专业人士组建成为“社区规划师”团队,并邀请居民代表全程参与改造方案设计、改造过程监督管理、改造后验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居民群众主动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依托一百万元公益基金,都府堤社区3个闲置空地根据居民需求打造成为了3个别具特色的口袋花园,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整洁兼具功能性的活动场所,点亮了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形成了社区搭台、居民集智、资本出力的多方合力提升老旧小区的人居环境的共赢局面。
为更好地发动居民、服务居民,都府堤社区探索实施一批居民急难愁盼的项目、活动和机制,着力变“旁观的你”为“行动的我”,变“你和我”为“我们”,变“要我做”为“一起做”,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的参与意识。
走访入户,深入挖掘居民需求。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团队走访500余户,开展线上线下立体化“家长里短议事会”40余场,校准共谋方向。广邀居民骨干和地区单位代表召开“共同缔造”试点工作恳谈会,达成并推动完成任务清单23项。
先锋引领,充分发动党员力量。发挥531名自管党员、191名下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老书记沙龙”专题谈,培育52名“党员楼栋长”,38名“社区规划师”,在理论宣讲、党员教育、社区建设等方面出谋划策,以党员的“公转”带动居民“自转”。
齐心共管,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根据居民兴趣爱好、职业特点,成立了红色文化、绿色低碳、萌宠关爱、平安巡逻等七大类志愿者队伍,实现“各自有分工,事事有人管”,以居民带动居民,以居民服务居民。成立“红巷爷爷”“红巷青马”“红巷工友”“红巷小哥”“红巷苗苗”等志愿者团队,开展义务宣讲、组织志愿服务、投身社区治理,形成了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志愿精神的梯队传承。
在“红街红巷”品牌影响力之下,更多的共建单位、社会群体和个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中来,街巷的人情味、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加,社区汇聚全民合力,探索创新机制推动共同缔造活动持续升温,再度擦亮“红街”名片。
完善机制持续深化工作成效。都府堤社区用好“老书记沙龙”共评机制建设,邀请老书记代表对社区治理事项进行“月月评”。建立网格化考核机制,每月网格片区交叉考核,每季度居民、党员抽户检查,牢固树立网格员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完善“圆桌恳谈会”议事机制,以“代表委员”工作站为阵地,定期商议社区疑难杂症;完善“时间银行”激励机制,以物品兑换和服务兑换的激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
“喜闻乐见”群众活动聚民心。用好社区“红巷爷爷”矛盾调解、义务讲解街区历史的中坚力量,将深受居民游客、在校师生喜爱的“红巷爷爷讲党史”项目送进企业和校园;链接中医院资源开展“杏林红巷”义诊、医药知识科普、宠物健康咨询等便民服务活动,深受居民欢迎;深入挖掘红巷艺术城艺术家群体资源,做强“红巷艺术家联盟”,不断为辖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惠民活动;社区科普馆定期开展“家住长江边”主题科普活动,征集居民的诗文、图画、标本作品在社区展示,极大提高了居民的归属感、自豪感。
“红街先锋我来当”引领文明风尚。深入挖掘辖区内“最美家庭”“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群体事迹,营造良好社区氛围;组织各行业先进楷模代表成立“红巷工友宣讲队”,以榜样力量引领广大职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积极投身岗位、参与共建;“红巷爷爷”充分发挥老同志言传身教、化解矛盾、凝聚民愿的作用,带动大家参与解决民生关切问题,凝聚成了社区治理的坚实力量,为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聚能。
下一步,中华路街道都府堤社区将继续深入挖掘作为红色街区与武昌古城核心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激发辖区广大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主动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打造“红街红巷红色圣地”,与红街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