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成武昌”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因武而昌 因变而强─武昌·1800》系列推文。从典籍、文献、档案、文物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故事,引导市民知武昌、懂武昌、爱武昌。
“典”亮光明
“籍”取力量
增强历史文化自信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武昌实践
使武昌古城不断因变而强
创造新的业绩和辉煌!
//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武昌古城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廉文化,记载着许多有关廉文化名人轶闻趣事。
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到唐代“彻底解决了百姓‘岁一修城,役工诛茅’的双重劳役” 的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从宋代 “与士卒最下者同食” 的岳飞,到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子临行割半鸭”的歌谣,从“典当皮袍来创校”的董必武,到始终坚持“人生在世,‘奉献’二字”人生观的吴天祥,一个个故事串起武昌廉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绘就古城厚重廉文化底蕴。
方志敏(1899—1935),原名远镇,号慧生,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民家庭出身的方志敏自幼边读私塾边务农,早识人情冷暖、世间百态,却仍怀一颗高洁纯粹的心灵,年仅十六就写下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以自励。
1919年9月,方志敏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学生运动,被选为南昌学联的负责人之一。
1922年7月,方志敏被《先驱》报宣传的政治主张打动,赴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
1927年2月,方志敏任江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全省农民运动,是公认的农民运动领袖。
运动领袖唤起农工
1927年3月,蒋介石制造“赣州惨案”残害共产党人。刚抵达武昌、准备出席四省农协联席会议的方志敏,和江西各界代表向武汉国民政府施压要求严惩反动派。在武昌红巷,方志敏与时任中共农委书记的毛泽东交流农民运动心得,受邀在武昌农讲所演讲。3月30日,由毛泽东主持的湘、鄂、赣、豫四省农协执行委员会联席会议在武昌大朝街59号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全国农协临时执行委员会,方志敏当选为临时执行委员。
▲1927年的武昌农讲所大门 (图源:武汉革命博物馆)
▲今天的武昌区红巷13号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图源:武昌区摄影家协会)
1927年12月,方志敏和同志们发动 “弋横暴动”( 江西省弋阳、横峰两县),创立赣东北根据地。该根据地被毛泽东曾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和“模范的闽浙赣省”。
“穷人主席”清贫朴素
1930年起,方志敏先后担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等职务。尽管“身居高位”,方志敏仍安于清贫、作风廉洁。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面对敌人残酷的经济封锁,方志敏积极转变根据地的经济政策:他大力兴办实体经济、首创股份制,同时尝试在赣东北苏区实行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苏区开放型贸易路线,并在经济上积极支援中央苏区。据1932年《中共赣东北省委关于财政问题向中央的报告》记载:方志敏领导的根据地至少两次以上向当时位于上海的党中央送过黄金以支持其正常运转,前后共计1000多两黄金。
方志敏参加革命后,他的老家遭敌人数十次烧劫,方志敏的母亲迫于无奈,找他拿饷银补贴家用。他含泪告诉母亲:“妈,我是当了苏维埃主席,可我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饷银嘛,现在没有,将来会发的。”
方志敏的婶婶也曾向其讨盐钱,他却说:“我管的银元是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都是革命的钱,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若是我将革命的经费拿来给婶婶们买盐,这穷人的主席我还当得?”方志敏的不徇私情,最终得到了亲人的理解和支持。
革命英雄以身殉志
1934年11月,时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奉命率军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他率部奋战两月余,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敌人认为方志敏是共产党的大官,身上一定有许多钱财,但搜遍他全身,“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方志敏不为所动坚持斗争,脚戴十斤重的铁镣进行革命文字创作。
▲《可爱的中国》手稿(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英勇就义前,方志敏强忍病痛,用短短数月的时间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近13万字的文稿,将之托付给狱友胡逸民等人设法交给党组织。手稿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坚守,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依然教育激励着我们。
▲方志敏在监狱中的诗
▲《清贫》手稿(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民党的大人物身上,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是方志敏亲笔写下的《清贫》中的名句,既是他工作生活的反映,也是他恪守一生的座右铭。
高洁家风生生不息
方志敏的“清贫”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贫寒苦困”,是为了党的革命事业、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人民群众利益甘于清贫的一种高洁精神境界。这种坚持革命斗争、甘于清贫的精神化为家风,如熊熊火炬,被方志敏的亲人一直传承至今。
方志敏的夫人缪敏参加革命后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晚年时她致力于收集整理丈夫的事迹,积攒的两万元稿费也全都捐献给家乡用于修建圩堤和校舍。
方志敏的五子女分别起名为松、柏、竹、梅、兰,源于他十六岁时写的自勉对联。方志敏就义时,唯一的女儿方梅才两岁多。1953年,缪敏把《可爱的中国》送给方梅,书页内题写:“梅儿,这本书是你爸爸在狱中用血泪写出来的遗言,你要反复精读,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来纪念你爸未竟的事业!”
这些话语激励着方梅用余生“续写”《可爱的中国》,完成了《方志敏全传》《方志敏和他的亲人们》两部巨著。多年写作耗尽了方梅的微薄积蓄,但她从未向组织伸过一次手。
敢于斗争唤起千万农工、清贫廉洁从不徇私济亲、艰苦奋斗永葆英雄本色、矜持不苟始终舍己为公,是方志敏事迹的真实写照,是他鲜明的品格风范。我们要从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中汲取力量,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续写历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