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过去的周末,朋友圈被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刷屏了。
这是一个关于“盛唐群星闪耀时”的故事,最让武汉人惊喜的是,黄鹤楼在电影中数次出现。
△李白在黄鹤楼看到崔颢题诗
(视频/抖音@电影长安三万里)
年轻的李白和高适,登上黄鹤楼,眺望长江,饮酒畅谈。
喝到尽兴,李白来到题诗板下,放出豪言,要在最好的诗边写下自己的诗篇。
可他见到了崔公子的《黄鹤楼》,惊叹,怅然,搁笔,转身离去。
△李白登黄鹤楼俯瞰彼时称作“江夏”的武昌
(视频/抖音@电影长安三万里)
望着远处的黄鹤楼,他对高适说:
“总有一天,我要写出压倒黄鹤楼古今诗人的诗来。”
后来,黄鹤楼就像一座灯塔,见证诗人们的聚散,诗歌的气象万千。
01
不止李白崔颢
这些诗人都来过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的诗,最著名的,当然是那首崔颢的《黄鹤楼》。
写诗的时候,崔颢还是个小官,“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和他本人一样不出名。
但当李白来到黄鹤楼游玩一番,诗兴大发,却发现写不赢崔颢: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搁笔,跑去南京,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完全模仿《黄鹤楼》的押韵和格式。
二十八岁的李白,曾在长江边,与襄阳人孟浩然成为好友。
此时的他,是个活泼快意的年轻人,对名满天下的孟兄无限崇拜,两人多次相约在黄鹤楼,饮酒赋诗。
孟浩然要乘舟前往广陵(今江苏扬州),李白自然要与他在黄鹤楼下惜别。
少年的心气,总是轻盈浪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他的想象中,三月的烟雨中,友人前往扬州的一程,想必是繁花似锦。
就这样,黄鹤楼史上最为著名的送别诗诞生了。
后来,王维也来到了黄鹤楼。
他从长安出发,乘船去岭南,到南方去主持科举考试,为朝廷选拔人才。
游船顺着长江东下,王维一路和朋友告别,赠予友人“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的诗句。
王维也是孟浩然的好友。而在这趟旅途中,他却得知了好友故去的讯息,悲痛中写下一首《哭孟浩然》。
来生再见了,朋友。
苏轼是在整个湖北泼墨挥毫最多的诗人,光诗词他就创作了474首,加上散文有808篇。
写下“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时,他正在黄州过着贬谪生活,将这首词送给了好友朱寿昌。
两位好友是否一同赏游这些风景,如今很难考证。但这份彼此勉励、互相扶持的情谊,比风光更隽永。
在黄鹤楼近1800年的发展史上,描写它的诗词有500余首:
李白用“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给了武汉最美别名。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唱的是鄂王岳飞的收复之梦;“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吟的是毛主席的安邦之志……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座黄鹤楼,从心尖再到笔尖,就是一条延续千年的文脉。
02
穿越回古代
来武汉这样逛黄鹤楼
△摄影/陈丹妮
在粮道街路旁,在地铁站的红墙边,在长江轮渡的甲板上,从汉阳过武昌的大桥头。
黄鹤楼,是武汉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街坊,来旅游的伙伴们,手机相册里也有各种机位的“到此一游”照。
如果钻进古诗里,回到李白、崔颢那个时代,会看到怎样的黄鹤楼?
△住在武昌老城的居民,房屋正对面就是黄鹤楼。
在古代,水运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来来往往的船只顺着长江经过武汉,人们远远看见武昌古城高耸的黄鹄矶上,一座精巧绝伦的楼藏在云里。
唐人阎伯理在《黄鹤楼记》中记录盛景,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击拍云雾和烟霞。
△江汉揽胜图(明代)
黄鹤楼边,曾有一座「南楼」,就在如今黄鹤楼公园里「白云阁」所在的地方。
最早将南楼入诗的是李白,曾写过“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的诗句。
南宋时,黄鹤楼被毁,位于蛇山之巅的南楼,一度成为黄鹤楼的“平替”。
△黄鹤楼公园内的白云阁,仿历史上的南楼建造。
当时的武昌还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楼下已经形成了著名的城镇——南草市,商贾云集,灯火通明。
这样的景象,被途经南楼过中秋的诗人范成大看到,写下“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往南远眺,山水之间,有广袤的十里荷塘,荷花在月光下摇曳。
在南楼上乘凉的诗人黄庭坚,将这样朦胧的片刻,从北宋送至千年以后。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如今,荷花依然盛开在武昌古城,在沙湖边,在紫阳公园里,我们得以与古人共享一个明月郎朗,清风习习的夏夜。
///
作家郝景芳也带着孩子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她说:
当高适说,“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这句话一出,我也一下子泪流满面,无法自已。
有时候,文人写作非常容易怀疑自己,觉得幻灭,但一切意义,都存在于“黄鹤楼毁了,黄鹤楼的诗还存在”。
黄鹤楼倒下又站起,人们相聚又别离,可当我们登楼远望的时候,依然能望到1800年前的月亮,再会古老的长江。
好幸运啊,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有那么多美好的诗歌陪伴,让当年的月光,也照拂当下一瞬。
黄鹤楼永远有诗,在口中,也在心中。